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jundao360.com
博客:萨沙 - [查看博客原文] - 时间:2012-07-17 09:26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日军在台儿庄战役大败,伤亡了1万多精锐部队,还被迫狼狈不堪的逃回后方。日本军方和民众根本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惨败,在他们的心里大日本帝国皇军是从来不会失败的。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日军还从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败。而台儿庄战役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显然都是一场失败。就算是日本的盟国德国的将军们,也向希特勒报告,日军台儿庄战役中战败了。台儿庄战役后,日军一方面将负有领导责任的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和第2军军长西尾寿造解职,另一方面更由于面子上挂不住,试图倾全力挽回颜面。
由此日军几乎砸锅卖铁,出动在华所有机动兵力近30万大军,试图合围全歼徐州附近的国军50,60万主力。
国军对此也自然立即应对,随后就出现了上一篇所说的徐州大撤退,以及今天要说到的兰封战役。
豫东和商丘的重要性
为了合围徐州的国军,日军可谓用尽一切力量,对于这场战役极为看重。
此次日军合围徐州主要从三个方向,徐州北边,徐州南边和徐州的西边,徐州的东部是大海,自然无需关注。
对于东部,日军仅仅在战役最后阶段,以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在连云港登陆而已。登陆目的主要是海军一派强攻,并不是为了防止国军沿海路撤退。其实当时山东江苏沿海 都被日军第三舰队严密封锁,国军想从海路撤退根本是不可能的。
对于西北南三个方面,日军认为国军从徐州北边突围可能性不大。因为徐州北边是日军已经控制的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属于日军后方。国军从这个方向突围等于自投罗网,是绝不可能的。
日本军部分析,国军最有可能的突围方向为南部和西部。
徐州的南部为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苏北和皖北这些地区目前还在国军控制下,这些地区地形比较复杂,皖北到处都是河流,植被茂密,适合隐蔽行军,是理想的突围路线。
不过南部突围也有明显的缺陷,也就是因为河流多,植被茂盛,道路复杂,皖北并不适合大兵团突围,而适合中小规模的部队分头行动。
从皖北突围,因为地形原因,一部分部队会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也必然会出现一部散乱,无法聚拢的局面。
这样突围的部队就算没有战斗损失,也必须有一段时间集结,收拢,恢复编制,也就无法立即作战,必须放到后方去。
当时蒋介石很清楚的知道,日军占领徐州以后,必将转兵进攻河南和湖北,随后发动武汉会战,占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几省,直逼四川。所以国军的部队需要能够立即作战,不能有大量部队到后方休整,那么从皖北突围的国军数量不能太多。
所以,日本人认为国军主要的突围路线,应该是徐州的西边,也就沿着陇海铁路,从江苏徐州到达河南省东部地区。
注解:陇海铁路从甘肃兰州到江苏连云港,长达1800公里,这是一条从东到系,横穿中国的运输大动脉,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条铁路。国民政府在1936年基本完成陇海铁路的修建,到1945年全部完成。
相比地形复杂的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地形良好,基本都是平原。这一线公路土路众多,周边地形又极为开阔,非常适合大兵团行军(白天躲避日军轰炸,晚上行军即可,当时日军飞机没有昼夜轰炸能力,只能白天作战),也非常适合大量物资的运输。
日军估计国军如果徐州西边,也就是沿着陇海铁路从河南省东部突围,少则3,4天按多则一周,就可以完全撤离出徐州地区。
所以,日军对于徐州西边的合围作战自然是极为重视的。
当时徐州会战最高指挥官,时任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寺内寿一大将命令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中将,务必出动主力部队,完全切断国军向西的撤退路线。
于是第14师团在著名的中国通土肥原贤二的率领下,准备首先进攻山东西部大平原,目的是接应14师团全部渡过黄河,然后立即转兵进入河南东部,最终将矛头占领重镇商丘,切断国军向西的退路。
为什么挑选商丘呢(当年叫做归德)?因为商丘是陇海铁路最重要的站点之一,也是徐州向西最近的一个交通枢纽。日军一旦占领商丘,就可以有效切断国军突围路线,完成西部的包围圈。
至于商丘以西的兰封,开封虽然也是陇海铁路的重要站点,但他们地理位置并没有商丘那么重要。商丘可以看做是豫东的一扇房屋的大门,开封,兰封甚至郑州只是房屋内厨房,卫生间的小门。一旦大门被打开,国军进出房间就没有问题,那么关闭厨房,卫生间的门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鉴于这种情况,蒋介石下令河南省所属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立即集中主力阻挡第14师团,以确保商丘为最主要的目标,其余皆为次要目标。由此一场激战就要在中原大地爆发了。
--------------------大家可以看看当时的地图,商丘的重要性也就非常清楚了。下图是被俘的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数百万苏军被德军歼灭,其中大部分是投降的,为此苏联险些王国。二战中有个特点,战败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有生力量被歼灭才投降的。德军的有生力量在东线西线被消灭殆尽,一个斯大林格勒就损失近百万大军,强大的德国装甲兵团到了柏林战役时候仅剩1500辆坦克装甲车,而苏军则有6200辆。国军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较好的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从没遭受苏军和德军那样的惨败。
陷入抗战泥潭的香月清司第1军
因为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军都在用于北面的强攻,面对国军汤恩伯,孙连仲,卢汉等部不下20多万大军,根本无法抽调什么兵力。
负责切断国军西边退路的重任,最终落到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的头上。
第1军虽然名称上是一个军,其实完全不是国军那种下辖2个师共1万多人军。第1军其实是一个集团军的编制,也就是日本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一般拥有10万以上的兵力(作战期间可能兵力较少,因为需要留一部在后方占领区驻守),下辖数个师团之多,兵力非常雄厚。
一般来说,日军这样一个集团军,完全可以独立对付国军一二个战区,是日军的一种战略作战单位。
日本军部和华北方面军对徐州西边作战,不可谓不重视。日本军部为了此次作战,特别安排桥本群少将率领几十名军官去徐州督战,并且让徐州会战总指挥寺内寿一(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及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都立下了军令状。
可惜具体负责作战的人,却并不太热心。
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在徐州大包围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立即命令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中将,立即派主力协同参战。
遗憾的是,当时军部设置在保定的香月清司的第1军对此丝毫不热心,原因也很简单,他手上已经没有什么兵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当时第1军的处境非常尴尬,也是最早陷入抗战泥潭中的日军部队。
第1军下辖的几个师团已经完全被山西,河北,绥远的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打的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实在无力再抽调什么兵力帮助别人作战。
仅仅1个多月前的3,4月份,在寺内寿一大将的严令下,香月清司的第1军被迫主动出兵进攻山西,试图占领山西全省,尤其是国军控制的山区。
结果该部因为兵力不足,不适应山区作战等原因,被几十万山西国军四面围攻遭受惨败。国军不但没有丢掉一块地方,反而主动发动反攻,连续收复山西东部,西部,南部的武乡,晋城,辽县,吉县,永和,石楼等地。日军参展的几个师团狼狈的四散逃窜,侥幸逃出国军的围追堵截,有的师团甚至还被赶回了河南省北部,退出了山西省。
为此,香月清司被寺内寿一一顿臭骂。其实香月清司非常委屈,因为战前他坚决不赞成出兵山西,最终迫于激进分子寺内寿一的压力才勉强出兵。现在果然被国军打败了以后,寺内寿一来个金蚕脱壳,却让香月清司去背黑锅,这自然让香月气的咬牙切齿。
到了台儿庄会战中的5月份,山西的国军再次奉命发动反攻牵制日军。日军在山西的部队再次遭受重创,国军接连攻陷山西南部的平陆,芮城,风陵渡,永济,禹门,河津,万泉等地,其中风陵渡等地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日军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地,但也一样没有保住。日军由于兵力不足,无力应付,完全是焦头烂额的状态。
除了山西以外,其他省份也好不了多少。
山西北面的绥远方面,原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在半年前的1937年11月杀入绥远察哈尔境内。这个东北挺进军钻入日军后方腹地连续转战,将日军家里的坛坛罐罐砸的稀烂,打的日军和伪内蒙古军鸡飞狗跳。
山西,绥远,察哈尔如此,剩下的河北省情况也很糟。
1937年12月22日,寺内寿一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名义颁布了《日军占领地区治安维持实施要领》,其实主要就是对付河北省日益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当时,河北全省到处都是国军留下抵抗的正规军和自发的抗日民军,总数不下20,30万人。
日军在河北省仅仅控制城市和部分县城,一部分县城和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都在国军控制中。在当时,日军的辎重卡车从河北一个县城开往另一个县城都是极为危险的,需要配备随车的大量护卫队才可以。日军在河北省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后方乱成一团的情况下,第1军现有兵力尚不足以有效控制占领区,让他抽调主力参加一线作战简直就是笑话。
这就等于一个人欠了1000万高利贷无力偿还,此时政府又让他捐款1000万支援三峡建设一样,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为此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中将,一再向他的长官寺内寿一大将表示:自己根本无力抽调兵力参战!
但是专横的寺内寿一却根本不管这些,命令香月清司必须服从命令,违者军法严惩。。寺内是日本贵族家庭出身,为人傲慢为苛刻,最是接受不了下级的抗命。
香月清司明白,如果此次他不出兵支援,怕是立马就会被穿上小鞋狠狠整一通(寺内寿一后来恶整了包括山下奉文在内的一堆人,香月清司在兰封战役后也被整了)。
香月清司最终一咬牙,下令他麾下最有战斗力的第14师团和第16师团去一线支持作战。
为什么抽调14师团呢,这是因为这个师团目前在河南北部作战,比较靠近山东。
当时第14师团和第7师团配合,刚刚将豫北(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国军西北军宋哲元,东北军万福麟赶到了山西境内,完成了河南北部作战计划,表面上似乎可以用作其他用途了。
实际上豫北地区非常广阔,日军以两个师团兵力要控制这么大片区域已经相当艰难,也是无力抽调兵力。
但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也只能割肉补疮了。
寺内寿一命令豫北的防御由战斗力更差的后方卫戍部队负责(为下元熊弥的预备师团108师团一部以及战斗力更差的河村董少将独立混成第4旅团),第14师团立即开赴徐州。
至于第16师团刚刚参加了南京战役和南京大屠杀,由于该师团伤亡较大,战役结束后被调往东北的大连休整。
此时第16师团也是唯一一支在后方休整的部队,也是唯一一支可以调用的部队。
香月清司命令16师团立即中止修正计划,前往徐州和14师团联手作战,香月清司认为如果2个师团加上配属部队共7万大军联手攻入河南东部,对付国军10万大军还是绰绰有余的,却没想到寺内寿一又玩了一个花样。
寺内以南线作战兵力不足为借口,将16师团划归第2军西尾寿造中奖指挥,用在徐州南线的作战。
香月清司被这种釜底抽薪的行为惊得瞠目结舌。
这样一来,恐怕西线只有14师团一个师团作战了。谁都知道,以仅仅1个师团3,4万兵力进入国军重兵驻扎的河南作战有着相当大的危险,但此时已经没有办法,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可以臭掉出来,协同14师团作战了。
香月清司命令首先命令,第14师团的28旅团立即出发。该旅团立即在河南新乡上火车,经过天津最终到达山东济宁。
给这个旅团的命令是,立即配合16师团一部,迅速占领山东西部运河以西的鄄城的黄河南岸地区,以保证14师团27旅团能够从顺利此处渡过黄河,这是14师团作战的第一阶段。
为什么让这个旅团绕一个大圈子先占领鄄城,然后再接应另外一个旅团渡过黄河呢?
这是因为当年黄河水量很大,水流比较湍急,日军一个师团这样的大兵团想渡河是相当困难成功。
同时山东西部的国军已经建立了黄河南岸的防线,据险死守。
如果日军14师团不首先占领山东西部黄河南岸一线,就无法保证14师团顺利渡过黄河,下面的作战也就无从谈起。
通过黄河天险完成第一阶段以后,14师团需要立即集中整个师团兵力,从鄄城、菏泽、东明出发,全力攻向河南省东部地区,占领河南商丘,完全切断国军向西的退路,这也就是所谓第二个阶段。
对于这种部署,寺内寿一,香月清司倒是都完全同意的,在当时看来也只能这样去做。
-------------------日军在占领区四处奸淫烧杀,无数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挺身而出,用简陋的武器打击日军。他们和国军正规部队配合,对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精锐中的精锐--第14师团
这里就要说说14师团了。
第14师团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17个常设甲种师团之一,它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日军的王牌部队。
第14师团成立于1905年的日俄战争末期。当年日军在和俄罗斯帝国军队的战斗中伤亡很大,前线深感兵力不足,所以后方日本国内紧急组建了4个师团用于增援,14师团就是4个师团中的一个。
该师团在福冈县小仓编组完成(差点被美国原子弹攻击的那个城市),随后立即派遣到东北作战。
14师团进入东北的时候,俄军已经濒于投降,14师团最终也没有参加大规模战役,不过是小规模扫荡,接受俄军头像而已,战争结束以后很快被调回国内。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白军和红军在广阔的俄罗斯土地上厮杀。短短6年时间内,俄国全境都陷入崩溃中。俄罗斯战后的工业仅为战前的七分之一,农业更是仅有三分之一,其中农业的崩溃直接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饥荒,饿死了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
内战期间俄罗斯死亡1500万人口(当时俄国人口只有1.2亿),其中包括100万红军和50万白军,其余多是死于饥荒和战乱的普通平民。
注解:其中还有4万多中国人参加红军,他们本来是北洋政府派到俄罗斯做劳工的,主要负责最为艰苦的挖战壕和最危险的前线运输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则从事俄国苦役犯才愿意干的采矿,伐木等工作。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劳工像滞留在俄罗斯的德奥战俘和几万捷克人一样无法回国,只得参加了红军。
由于中国人特别能吃苦,又非常忠心,作战勇敢却不喝酒不跟女人胡闹,他们深受红军高层的信任。70多名华工曾在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列宁格勒勒斯莫尔尼宫,担任保卫列宁的警卫工作。李富清,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华工,便是70多名华工卫士中的一员,他还担任过列宁卫队的小组长。
列宁很关心这些来自中国的卫士们,曾多次和中国战士拉家常,问他们生活是不是习惯,吃的、住的好不好。列宁为了和华工卫士进行语言交流,还抽时间向这些卫士学习“您好”、“吃饭”等日常汉语。为了提高中国战士的俄语水平,列宁特意派了一名教师给他们上俄语课,并向他们赠送了俄语课本。1924年1月列宁逝世时,李富清作为军校代表为列宁守灵。
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在回忆他所居住的小城被红军解放的时候,冲在红军队伍最前面的就是一个中国人。保尔对这个中国人手持手榴弹冲锋的勇敢精神非常赞赏,可见当时中国人在红军中是非常普遍的。根据历史记载,这4万中国人中最后回到国内的不到2万人,超过一半人牺牲在俄罗斯广阔的土地上。
除了白军和红军的战斗以外,当时协约国组成所谓的干涉军进入俄国干预俄罗斯革命。
干涉军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等共14个国家国参与,连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出动了2000多人。干涉军中日本出兵很多,有2万8000多人,主力就是第14师团!
没想到,此次第14师团却遭遇了一个倒霉的庙街事件,大大的丢了颜面。
注解:庙街事件为少量日军和日本侨民在俄罗斯远东城市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为中国领土,被沙俄强占)。庙街在1918年遭日军第14师团一部占领,1920年2月初,庙街约有450人的日本裔平民社区,和350个日本陆军第14师团驻守。除了日本人外,俄国白军也有约300个士兵驻守,镇内平民约有一万五千。
当时俄罗斯战局动荡,表面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多为高尔察克白军控制,但到处都是红军的游击队,以及其他各种势力的武装,包括在俄罗斯一支很有市场的无政府主义的武装力量。
1920年1月,庙街被突然被无政府主义特里皮岑率领的4000多人的游击队包围。该游击队与布尔什维克红军经常并肩作战,很多人也把他们看为红军。
防守庙街的14师团只有250人,由于兵力太少,他没有敢于同这股俄军对抗,挂起白旗允许其进城(此举后来被引以为极大耻辱)。
这个红军游击队随后命令日军立即缴械,14师团自然就不同意了,两军随即发动激战。激战中人数不到对方十分之一的日军大败,最终被迫投降。
俄军战胜以后,立即将日军战俘和大量日本平民屠杀殆尽,短时间内杀死了700多人,仅有100多日本军民幸存。
于此同时,这股红军也屠杀了一批当地的俄国老百姓,数量多达几千人
日本本来迫于国际压力,准备从俄国撤军,这样一来有了借口,随即出兵救援庙街。俄军得知日军就要赶到庙街,随即将剩余的日军战俘和日本平民全部处死,顺便也杀死了庙街里面没有的来及逃走的俄国居民,又一把火将庙街全部烧毁以毁灭证据。
日本政府对此勃然大怒,立即借口出兵占领了北库页岛(当时南库页岛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占领),并且威胁要要出兵占领远东地区。
苏联政府当时还非常虚弱,不敢和强大的日军决战,只得委曲求全。
他们不但处死了特里皮岑等20多名指挥屠杀的军官,还建立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包括外蒙古),作为苏俄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国。
经过多年谈判,苏联最终向日本屈服,将库页岛东海岸和西海岸长达50年的煤矿和石油开采权送给日本,日军才从北库页岛撤军。
此次庙街事变中14师团先是挂白旗,后来又被迫投降,最后还被屠杀殆尽,这对于日本人的观念来说,都是耻辱。
虽然对俄国人作战不怎么顺利,但就侵华来说,14师团倒是一场也不落下。
14师团自组建以后多次来到中国作战,最早的自然是1905年来东北参加日俄战争。
20年后的1927年,14师团又被派遣到东北,成为在当地的日本驻屯军,随后参加了4年后的918事变,成为攻占东北的主力部队。
1932年,14师团又赶到上海救援陷入困境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参加了128事变中最激烈的城市战。
随后该师团加入关东军序列,有参加了1933年热河会战和同当地抗日义勇军的长期战斗。
此战结束结以后,14师团在1934年被调回国内休整。
到这时为止,14师团可谓和中国军队交手最多的一个师团,参加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四大战役。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14师团也迅速被调入中国。
1937年8月28日,14师团从神户乘船出发,9月3日至11日塘沽登陆,随后沿平汉线向保定,石家庄进攻河南中部和南部,参加了保定和石家庄战役。
在这两次战役中,国军防御还是相当顽强的,保定战役日军伤亡总数高达1万人,第14师团也遭受了一定的伤亡。
经过战地紧急补充,14师团又进入山西,参加了北方战场最为激烈的太原会战。
到了1938年初,第1军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在和山西,河北,绥远陷入激战,第14师团则和第7师团联手,顺利的攻占了河南省北部地区。
为什么顺利,这是因为河南省北部地区为东北军万福麟部和西北军宋哲元部,当时宋哲元的西北军已经接近崩溃,为了保存实力,宋哲元几乎不让部队和日军硬碰,一再溃逃,导致河南省北部迅速沦陷。而万福麟也是老军阀,想法和宋哲元类似,但他还是想打一打的。但他的东北军战斗力本来就低,又在保定战役,石家庄战役中伤亡很大,更没有友军可以配合,他就算愿意打,实际上也打不了。
所以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河南省北部没有顽强抵抗,日军两个师团顺利的将他们赶到了山西境内。
为此,宋哲元在战后被明升暗降作为处罚,实际被解除了军职。
------------日军14师团的机械化程度很高,火炮众多而且口径大,非常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他的重武器众多,以这个师团的实力,怕是战斗并不弱于同等数量的美军,苏军,至于装备低劣的国军就更别提了。
谍报大师兼优秀军人--土肥原贤二
14师团当时的师团长为土肥原贤二中将,这个土肥原贤二后来也成为陆军大将,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支柱人物之一。
土肥原贤二这个家伙是日军中最著名的中国通。
他早在1913年就在中国从事谍报工作,前前后后在中国混了30多年,同直系军阀,晋系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等各种势力都有很好的关系。
土肥原贤二在中国多年并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自己的工作。在中国期间,土肥原贤二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还会说另外几种中国方言,就这一点恐怕比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要强。
土肥原贤二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他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及风土人情很了解,对中国的文化非常崇拜,但这一切却并没有改变他要求占领奴役中国的野心。
土肥原贤二是个最为热心的侵华分子,也是918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是推动日本侵华的第一步的重要人物之一。
后来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也是他的杰作,这个伪满洲国是后来日本侵华最重要的前进基地。
除了是个优秀的谍报人员以外,土肥原贤二还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
他出身于武士之家,军人之家,他的父亲土肥原良永曾任日本陆军少佐,他的哥哥土肥原鉴是日本陆军少将。
小学时期土肥原贤二就就读于仙台陆军幼年学校、陆军中央幼年学校等,1904年10月就读于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步兵科。
在校期间曾与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及中国军阀阎锡山等为同学,交往非常密切。
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土肥原贤二参加了日俄战争,颇有战功。战争结束后,土肥原贤二被送入日本的西点军校深造(也就是日本陆军大学校),几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土肥原贤二在当时日本军界很有名气,是一个兼情报大师和职业军人为一身的著名人物,这种人在日本陆军中也是极少的。
他在1937年3月担任14师团师团长职务,到此次兰封战役开始,已经整整当了1年多14师团的指挥官,对师团上上下下都非常熟悉,指挥起来也得心应手。
14师团是两旅团四联队编制的强大甲种师团。不算上其他配属部队,该师团就有2.7万兵力,装备极为精良,在当时日军17个甲种师团中,战斗力已经排行前几名。
此次由于要独立在河南东部作战,香月清司为了弥补兵力上的缺陷,更是给14师团配属了大量的额外重武器部队。
这些额外配属部队的重武器数量质量都极为惊人,包括独立重机枪第4、第5、第9大队,独立山炮兵第1、第3联队,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重炮兵第5、第6联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迫击炮第3、第5大队。
单看这些数字大家也许没什么印象,老萨告诉你:光是这样一个野战重炮兵旅团,它的的重炮数量就超过全中国重炮数量总和。
当时中国全国最大口径的火炮为从德国购买的莱茵金属公司的150毫米重型野战榴弹炮。这批炮总数为44门。这44门重炮作为国军传家宝,所谓人在炮在,人不在炮也要在。这44门火炮从1937年淞沪会战一直用到1944年豫湘桂会战,直到1945年美式重炮开始通过印缅公路运输到中国,国军这才将所剩无几的德式重炮淘汰。
而第14师团配属的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又是什么样呢?该旅团在七七事变爆发后1个月调到华北。
该重炮旅团辖野炮兵第24联队(装备36门120mm榴弹炮与12门75mm野炮、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装备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野战重炮兵第5联队(装备24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装备24门150mm重榴弹炮)。
也就是说,整个重炮旅团装备24门75mm野炮,36门75mm山炮,36门120mm榴弹炮,48门150mm重榴弹炮。其他口径的火炮尚且不谈,光是此次14师团配属野战重炮兵第5,第6联队的150mm重榴弹炮就有48门,已经超过整个中国重炮数量。
这种鲜明的对比,足可以看到中日两军火力相差之悬殊程度,也可以得知为什么后来兰封战役想吃掉14师团这么费劲。
除了增强炮兵活力以外,由于该师团主要在鲁西和豫东的大平原上作战,该师团特别注重了提高部队的机动性。
14师团除了本师团配属的几十辆坦克装甲车以外,还额外配属了独立轻装甲车第1、第5中队,战车第2大队,这似的该师团坦克装甲车总数量高达300多辆。
另有师团配属几百辆卡车,一次可以运送上万士兵和大量辎重,机动性很好,非常适合在平原和低矮丘陵作战。
不要小瞧四个轮子和两条履带,其实机动性对于一支部队来说,只要在合适的地形下,往往比火力还重要。朝鲜战争中,美军在第一二三次战役中大败,但部队仍然能够凭借机动力的优势突出志愿军包围,逃回后方去。当时美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在白天依靠空军的优势飞速撤退,到了天一黑就以坦克和重武器围成一圈进行防御。完全靠步兵行军的志愿军战士拼了全力急行军,也往往到深夜才能勉强追上美军。疲惫不堪的志愿军只能不休息,立即进攻美军。但进攻美军重武器组成的防御圈,又谈何容易。而且往往进攻2,3个小时已经天就亮了,志愿军为了避免被美军轰炸就只能停止进攻。这样一来,志愿军伤亡直线上升,美军伤亡却很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志愿军的战斗力就必然大为下降了,最终在砥平里吃了个败仗。
最终前三次战役美军虽然大败,但大部分部队居然还是突围了出来,保存了有生力量。而第四,五次战役,美军开始利用机动性的优势挽回败局了,到后五次战役以后志愿军就已经完全不占优势了,这就是机动性的重要性。
--------------土肥原贤二,这个家伙后来成为陆军大将,这个军衔可是不多的。他的运气很背,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判处绞刑。然后他在执行绞刑顺序的抽签中,居然还抽中了第一个,也成为第一个被绞死的日本高级军官。
强渡黄河
接到命令以后,14师团随即开拔离开豫北地区。豫北地区有两支部队驻守,一个是刚刚新成立担任治安守备任务的河村董少将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战斗力不强),另一个是刚刚被打出山西长治的108师团一部。
随后根据计划,14师团中的酒井隆的第28旅团被火车运送到济宁,准备杀入鲁西地区,同时将旅团配属的大量重武器也一同装车。
由于重武器数量太多,铁路又被国军游击队破坏的很厉害,某些铁路段更是一边修理一边运输。所以28旅团的大部分重武器一时不能运到济宁,28旅团也就暂时不能作战。
此时寺内寿一大将却认为目前军情紧急,徐州国军随时可能放弃徐州突围,已经来不及等14师团28旅团全部集结完毕才开始进攻。
他随即命令已经在济宁的16师团立即进攻鲁西。
于是这个16师团首先从济宁南下,经过激战,16师团将原韩复榘部的孙桐萱第3集团军74师击退(该部在之前一系列作战中伤亡较大,战斗力不强),占领了济宁40公里外的鱼台,金乡。
其中鱼台同江苏省的沛县丰县以及安徽省的砀山接壤。金乡紧靠鱼台,离河南省的商丘(当年叫做归德)也仅有50公里。
由此山东的西南部,基本被日军攻占。
此时14师团28旅团主力已经全部到达济宁,寺内寿一命令他们立即出兵,开始第一阶段作战计划。要求28旅团务必迅速占领山东西部黄河沿线,然后策应在河南边境的14师团另外一个旅团丰岛房太郎第27旅团渡过黄河。
14师团28旅团立即向济宁以西进攻,第一阶段的目的是鲁西重镇郓城和菏泽。
14师团首先全力进攻郓城,守军为商震第20集团军的23师一部。该师战斗力在国军中属于中流,作战意志却非常坚决。经过数日激战,直到11日,日军才勉强占领郓城,并且扫清了国军设置在郓城地区黄河南岸的江防工事。
14师团28旅团攻破郓城的目的是为了接应14师团第27旅团渡过黄河。为了渡河成功,27旅团还特别配属了一个工兵第14联队,负责船运和建设浮桥。
在28旅团和工兵联队的帮助下,27旅团在12日全部渡过黄河,重武器也基本都运了过来。
于是14师团终于全部集结完成,目前共有4万兵力,配属重武器之多,在日军甲种师团中也是最顶尖的。
由于此时徐州附近的国军已经有突围的迹象,寺内寿一大将命令14师团立即从郓城杀向菏泽,占领这个路西最为重要的城市,随后立即南下占领商丘。
国军防守菏泽的23师是原晋军商震的部队,装备比较差劲,无力和14师团对抗。
但23师守城的一个旅也没有随意放弃这个城市,他们以绝对劣势兵力和武器苦苦支撑。
经过2日激战, 23师这个旅伤亡殆尽,菏泽被14师团攻占。
国军守将23师师长李必蕃将军决心与城共存亡,城破之后开枪自杀殉国。
随着菏泽,郓城等地被日军占领,鲁西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敌手,徐州西边的包围圈完成了一半。
------------日军运输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前提也是需要有通畅的运输路线。当时黄河铁桥早已被国军炸断,到处的道路也都被国军破坏。国军还不断伏击日军运输车队,日军辎重部队活动相当困难。
导致徐州会战日军惨败的重大的分歧
在基本控制鲁西以后,14师团已经完成了第一期计划,也就是师团渡过黄河,并且占领山东省西部地区,封锁徐州国军西面突围的一半道路。
随后,14师团主力全部杀入河南境内,以执行第二期作战计划,也就是占领河南东部的商丘地区,完全封死徐州国军向西突围的道路。
让任何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和第1军香月清司大将居然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分歧,这个分歧最终导致徐州合围战的完全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日军在抗战初期三个最大的失败之一。
寺内寿一大将命令14师团必须立即占领商丘,但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认为必须首先占领兰封,至于是否商丘是下一步考虑的事情。
寺内寿一要求占领商丘是站在整个徐州保卫战的角度考虑,14师团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已。
而香月清司的考虑主要站在第一线作战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都是道理的,这是所处的角色不同而已。
第14师团是日军中的重装备师团,也是机械化师团。
这种师团虽然火力强大,机动力强大,在平原作战远非普通步兵部队能都企及,但也有一些致命的副作用。
同需要少量不急的步兵师团不同,机械化师团每日作战都需要大量补给物资。
大家似乎都看到二战前期德军装甲部队在波兰,法国,苏联的大胜,其实大家都是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在德军装甲部队大胜的背后,是德军后勤人员的可怕付出。在一辆辆德军坦克后面,是数量众多的油料车,弹药车,辎重卡车,修理车,医疗车等等以及数量巨大的辎重护卫部队。这些防御能力不强的辎重部队冒着敌军空军的轰炸,敌军陆军的袭击,将一车车宝贵的补给送到德军装甲部队一线。他们付出的代价,远比德军装甲部队要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幕后的英雄。没有这些部队,德军的装甲部队就是一堆废铁。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最终的失败,其实也就是因为补给线被切断,补给始终运送不上去。被包围的德军第6军团每天需要800吨物资,而德军只能可空投90吨,最终自然全军覆没了。斯大林格勒德军和仆从过一共损失了85万人,苏军损失110万,但德军却没有苏军这么强大的恢复能力,开始走向全面的劣势中。
重装备机械化,摩托化师团和步兵师团不同,步兵师团的补给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有基本弹药,粮食不足也可以在当地抢劫中国农民。
重装备师团则必须后方大量提供大量物资才能有效作战,就以14师团装备的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和几百辆卡车为例,如果没有汽油柴油,根本无法开动。而汽油柴油无法缴获,中国农民家里总不能还放个油库吧。
从菏泽到商丘有200多公里,日军作为主力的89式坦克最大行程不过170公里,也就是说还开不到商丘就没油了。没油的坦克就是废铁,怕是只能做不能移动的钢铁碉堡使用了。
在台儿庄作战的第10师团和第5师团就是因为弹药补给严重不足,最终丢弃大批重装备,狼狈后撤。
阿登反击战中,德军最后因为油料耗尽,被迫将大量崭新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丢弃。而这些坦克在几天之前刚刚狠狠修理了美军,杀了他们很多人,让美军的M4坦克兵们惊恐不已。
道理是是一样的,如果按照寺内寿一的命令让14师团深入商丘一线作战,那后方补给线就根本无法保证。从商丘离日军控制的后方补给中心济宁,就算沿着铁路也有200公里距离。这200公里的一路上到处都是国军的游击队和正规军,他们不断伏击辎重车队。就算忽略国军的袭击,这一线的道路也被国军破坏殆尽,到处都是深坑,地雷和各种障碍物,车队短时间内根本没法使用公路。在没有基本补给保证的情况下,14师团如果孤军深入商丘一线作战,是极为危险的。
在香月清司看来,如果执行寺内寿一的命令,就让会14师团陷入和台儿庄战役中的第10师团,第5师团一样的处境。
就算能够成功突入商丘地区,一旦遭遇国军四面围攻就肯定会重蹈台儿庄的覆辙,怕是又要被包围歼灭大半。
所以,香月清司认为占领商丘自然是必须的,但首先必须占领兰封。
注解:兰封县,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地名。即现在的兰考县固阳镇周边地区。◆建国以后,在1954年将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
占领兰封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切断陇海铁路(兰封也是陇海铁路的一个重要车站),而是为了占领兰封附近的黄河渡口。
当时日军第108师团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北的东坝头,和兰封仅仅一条黄河相隔。一旦占领兰封附近的渡口,以14师团极为强大的运输能力和工兵能力(搭建浮桥),那么最为重要的补给线也就建立了。
一旦有了足够补给和弹药,14师团在河南东路大平原上,一个师团3,4万人以火力和机动性的极大优势,对抗10万国军也完全没有问题,占领商丘在香月清司看起来就像探囊取物一般。
老萨说:就之后14师团依靠重装备在豫东纵横驰骋,连续击败国军多支部队来看,香月清司的想法并非狂妄。14师团在国军10万大军包围下,仍然能够发动对攻作战,战斗力之强让人惊叹。
对香月清司的这个部属,第1军高层基本都是认可的。但香月清司也有没说的地方,他占领兰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占领距离兰封仅仅40,50公里的开封。
当时的开封是河南省省会,按照日军的传统,占领一个省的省会是极为荣耀的事情。一般来说,占领中国某个大城市,日本军部会给相关指挥官授勋,而占领某个省会,天皇都会亲自授勋。国内更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占领这个城市的指挥官也就大大出名了。
香月清司认为开封周围不适合防守,一旦占领兰封,日军只需要调动重兵作出攻击开封的养子,此处国军按照一般军事常识不可能死守,恐怕就要放弃开封撤退了。所以14师团占领开封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
香月清司心里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好,但寺内寿一大将并不知道这一切。他如果知道香月清司的想法。必然气的将胸口锤到爆裂,他是绝对不会同意这种打发的。
在寺内寿一看来,第1军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商丘,切断国军从徐州向西的撤退路线,至于是否攻陷兰封,开封根本不重要,至于14师团会有多大的伤亡也不重要。
只要能够歼灭徐州附近60万国军主力,那么中日战争十有八九就会结束,国民政府无兵可用就只能投降。就算不投降,日军随即南下在极短时间占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然后以重兵攻打近在咫尺的四川,国民政府怕是还真坚持不住。在寺内寿一心目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不要说14师团,就算第1军全部拼光也是值得的。
在寺内寿一看来,是否能够完全围歼徐州附近国军,在于能否及时占领商丘。
而是否占领兰封根本没有意义,因为占领兰封根本不能阻挡徐州国军大部队突围到河南。至于占领开封就更没有意义了,就像当年华中派遣军非要占领南京一样,只有政治上的意义,没有任何军事上的意义。
如果想彻底切断国军退路,必须占领河南东部重镇商丘。
所以说,这也就是高级指挥官和实际带兵者的区别。
刘亚洲将军回忆过,一个师长在中越战争开始前对他说,我就希望赶快打仗,我要做中国的拿破仑。至于士兵我根本不在乎,他们对我来说只是伤亡报告上的一个个数字而已。
但基层的团长营长就不是这样,他们对手下士兵十分关心,绝对不忍心随便牺牲他们。
电影《兄弟连》里面,在德军就要头像的前夕,美军团长辛克上校为了邀功,命令温斯特少校派侦察队去德军阵地捉活口,结果阵亡了一个美军士兵。其实这种捉活口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徒增伤亡而已。温斯特少校为了部下的士兵,不惜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作假,糊弄了辛克上校。
道理也是这样,在寺内寿一看来,士兵死活跟他没有关系。著名电影《帝国毁灭》里面,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报告,柏林战役中已经战死了3万名年轻的德军军官,这是惨重的损失,必须立即停战。但希特勒惊讶的反问他:青年军官本来就是用来牺牲的啊?
魏德林被惊得哑口无言!
和魏德林一样,香月清司和他部下的军官对士兵比较有感情,不愿意随意牺牲他们,所以他们试图选择比较稳妥的作战方法。
此次香月清司才是真正的统兵大将,寺内寿一虽然官衔比他高,实际很难左右他。
寺内寿一认为香月清司倚老卖老,持才傲物(香月清司是日军中著名的军事理论大师,早在年轻时代就对步兵战术很有研究,在日军中很有名气),不服从命令,早该撤换(香月清司在1937年7月12日被任命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当时这个中国驻屯军和日本关东军是平级的,而寺内寿一还是1个月后才被派遣到中国,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
而香月清司对寺内寿一也极有意见。
首先,他认为寺内寿一战术战略眼光都很差,之前台儿庄战役的惨败已经表明了这点。
其次,他认为寺内寿一根本不关心官兵和一线指挥官的死活。除了让14师团冒险深入敌后以外,第1军第一线部队指挥官们视察战场时所用的全为旧式性能差的飞机,一旦遭遇国军战斗机追击很难幸免。而寺内寿一华北方面军的参谋们至部队则乘用新式性能较好飞机,完全可以告诉脱离国军飞机追击。而第1军在1937年迟迟不发棉衣,导致一些士兵冻伤截肢,甚至还有冻死的。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参谋长、课长、参谋,甚至勤务人员则早已穿上新的、有的还是高级防寒服;
再次,他认为寺内寿一人品很差,不是正派人,对其非常不屑,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从来不愿意吃亏,从寺内寿一开始人人乐于享受。除徐州作战时前移至济南外,其他时间一直居住于安闲的平津地区,很少至第一线部队视察,艰苦危险的地区更是少去。对人事制度上的用人方面,寺内寿一大多扶持自己亲信,而不适用能力比较优秀的其他军官,对于敢于反抗的军官一律打压恶整。
总之,香月清司认为寺内寿一傲慢自大,实则无能昏庸,且不顾基层官兵生死,是个踩着士兵鲜血往上爬的野心家,对其非常不屑。
由于香月清司和寺内寿一有宿怨,导致这个问题也更为扩大,最终导致日军徐州合围战的失败。
---------其实军事作战中,一线指挥官和上级有意见分歧并不稀奇,但这种分歧必须是单纯军事上的。如果加入私人原因,往往就会对作战有着极大的影响。上图的香月清司和下图的寺内寿一就有私人矛盾!
战局的飞速变化
虽然高层意见完全不同意,但此时战局对日本还是比较有利的。当时日军北边包围圈基本形成,日本大军已经将国军压制在台儿庄,禹王山,临沂一线,离徐州已经不远,北边的包围圈已经形成。
南线日军连接攻陷皖北的蒙城,安徽最东部的永城,并且逼近皖北重要交通枢纽宿县(今天的宿州市)。
可是由于南线国军的死守,日军进展速度较慢,包围圈中还出现大大小小的漏洞。
南线蒙城战斗中,守军桂军173师一个团2000多人几乎全部殉国,173师副师长周元在激战中中弹牺牲。
虽然这样,日军在南线的包围圈也算大体形成,其中永城距离商丘也不过100公里的距离。
只有西线的包围圈,迟迟不能完成,但多少也有些进展。
在14师团占领菏泽的同时,16师团这个精锐师团(东史郎所在师团)也派出一支机械化突击队(1个坦克大队,摩托化步兵1个大队,还配属野战炮兵1个中队,1个工兵小队),冲入离徐州仅仅20公里的黄口,炸毁了一段陇海铁路(从徐州退往河南必经的陇海铁路)。
与此同时,从安徽北部向徐州进攻的日军13师团的先锋部队(1个坦克大队,轻装甲车1个中队,摩托化步兵2个中队,工兵1个中队)也一举杀到黄口,两支日军先头部队会师,从形式上封锁了徐州国军西撤的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西线包围圈的雏形已经形成。
可惜的是,这两支机械化先锋部队的兵力太少,不足以完成整个切断国军向西退路的任务。如果让他们去阻挡几十万国军的撤退,就等于是一个人伸手去拦住一场雪崩,估计连他们自己都要全军覆没。
所以14师团以重兵占领商丘,就是非常重要的了。一旦14师团占领商丘,就可以和永城地区的日军彻底完成西边的包围圈,那么国军从西边突围已经不可能,最乐观的估计,至少从西边突围的40万国军基本不可能避免被歼灭的命运。
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深知其中的关键,他命令整个师团以极高的速度,迅速杀入河南境内一线。
当时河南北部,也就是黄河以北地区已经被日军占领,和国军控制的兰封仅仅相隔一条黄河而已,日军远程火炮其实都可以打到兰封。日军在豫北的飞机也肆无忌惮的轰炸河南省全境,并且同商丘的国军空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空战。
可喜的是,对于此次徐州大撤退,蒋介石和国军高层的头脑非常冷静,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们认为西边是撤退的最重要路线,务必保证,也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挡向这一线进攻的日军14师团。
早在14师团在5月初猛烈进攻鲁西的时候,蒋介石就判断出日军必将进攻河南东部。他一边命令鲁西的国军务必死守,尽量拖延时间,一面调集部队进入豫东地区,准备迎击14师团。
14师团攻占鲁西并不顺利,因为铁路运输太慢,延迟了进攻的时间,后来的进攻又因为国军的顽强防御变得仅为缓慢。
直到15日,14师团才占领菏泽。而仅仅一天后的5月16日,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已经下达徐州国军的总撤退令。
实际上,15日这天,国军一部已经开始向西撤退,并且在16,17,18三天成为撤退的最高潮。
到18日李宗仁率领第五战区司令部的全部参谋军官放弃徐州空城撤退,国军完全撤离。
19日,日军占领空城徐州。
显然,这次14师团慢了一步,就像下棋一样,一旦开盘慢了对手一招,后面再想挽回就很难了。
当时日军方面很快发现国军主力已经全部从徐州撤退,其中主要的撤退方向是西边和南边。
南边当时日军已经建立了一条封锁线,虽然四面都是漏洞,但多少可以起到一定作用,预计国军从南边撤退的部队不会打胎。
只有西边的包围圈还没有形成,这么辽阔的豫东平原,怕是国军100万大军也能撤退的出去。
对此寺内寿一大将极为恼怒,如果14师团不能顺利占领商丘,国军必将全部撤退出徐州地区,自己集中25万大军所谓向心包抄徐州的超级大战略完全失败,连小鱼小虾也没抓住。
此次合围战役之前,日军上上下下气势如虹,壮足了声势四面包围徐州,宣布就要全歼60万国军主力。
现在居然这么一个结局,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日本陆军大臣杉杉元,甚至日本天皇裕仁要如何下台呢?
这不是一个超级大的笑话吗?
对于这种情况,日军高层非常焦急,寺内寿一大将,在占领空城徐州的同日就下令:各部立即向西追击,攻占至永城、商丘一线,并进行尔后作战准备的命令。
其中重中之重,就是14师团务必尽快占领占领商丘。
当时第1军和第2军根据这个命令,当日作了下列的部署:
(一)第14师团南下占领商丘
(二)第5师团、第114师团,沿徐州至宿县的津浦铁路进行追击。
(三)第16师团及配属的混成第3旅团(从关东军调来)攻占商丘。
(四)第10师团及配属的混成第13旅团(从关东军调来),急速前进至永城地区。
各部一共为5个师团又2个旅团,总兵力10多万人。
日军各部都远离商丘,只有14师团最接近,那么此时14师团就是最重要的一支尖兵了。
在寺内寿一下令之前,14师团进攻还算非常顺利。
16日,也就是李宗仁下达总撤退灵的时候,日军14师团主力已经分路南下进入河南境内。土肥原亲自率步兵2个联队(欠1个大队)和重炮兵部队经铁炉集,向内黄、民权挺进。
第27旅团长丰岛房太郎率步兵一个联队、骑兵一部、炮兵一个半大队为右纵队,向考城挺进,双方准备回合兰封以东的陇海路地段。
土肥原贤二这样部属,也就是准备先切断陇海铁路,然后再决定是进攻商丘还是兰封。
17日,14师团先头机械化部队已经杀到仪封、内黄集以东,切断了陇海铁路。此时日军暂时停止行军一天时间,等待部队聚拢起来。
-----------------------铁路沿线一般都是地形比较平坦的地区,就算没有火车,也适合步兵的行军。此次商丘一线的铁路运输其实已经被切断,但仍然有大量国军沿着铁路突围成功。此次日军虽然有大量机械化部队,但由于装甲作战理论过于落后,坦克并没有被集中起来使用,大部分坦克装甲车仅仅起到了自行火炮的作用。
头脑清醒的蒋介石
在日军疯狂前进的同时,国军这边也没有闲着。
蒋介石判断形势,决定调集重兵到河南东部地区,全力保证徐州西边的突围路线。
此时蒋介石认为豫东作战对国军有劣势也有优势。
地形的劣势
劣势在于豫东地形对国军极为不利,却正是日军发挥威力的好地方。
豫东地区都是平原,大部分地方都是沙地,看起来像沙漠一样。
当时在豫东作战的64军军长,粤军大将李汉魂将军回忆:我在5月23日到达豫东内黄集,然后经双塔转到阳堌。这一路土地极为平坦,一望无垠,但沙砾绵延,酷似沙漠景象。
当时参展的27军46师(原中央陆军教导总队)排长李勋回忆到:我们率乘坐火车到达豫东,一路都是平原,漫漫山地,望不到尽头。除了东南方有几颗灌木,此外见不到任何一根草和庄稼。
日军坦克装甲车在这种地形纵横驰骋,一天的行军速度超过国军一倍有余。
同时日军各种重武器在平原这种视野开阔地区极为可怕,虽然似乎相聚10到20公里,但由于视野好,国军就像在日军眼皮底下一样。日军火炮几乎指哪儿打哪儿,在国军轻武器射程之外已经大量杀伤了国军,国军几乎无力对抗。
注解:豫东地区沙地的原因。
大家都看过《焦裕禄》吧,对兰考也就是兰封的沙地和风沙应该有很深印象。豫东地区的沙地主要原因是因为黄河!黄河历史上几十次大规模决口改道导致出现大规模的沙地。由于黄河水流中泥沙几多,改道以后大量泥沙沉积下来,经过大风一吹,就成为漫天的黄沙。豫东又都是平原,对风沙没有任何遮挡。
当地就形成了普遍的沙地和风沙,导致豫东地区的农业大受打击。除此以外,豫东地区还有可怕的盐碱和内涝。内涝就是农田大量积水排不出去,农作物自然全部淹死。而盐碱导致土地几乎无法根种!这些自然灾害导致所谓的中原大地成为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直到今天商丘,兰考等地,经济发展也是大大落后沿海地区。
打残的部队
不利的地方,还不仅仅是地形这一个方面,更有国军自身的原因。
当时国军60万大军在徐州,还有50万以上兵力在华北其他地区,单单山西境内不下30万人,这样就有110万人了。
还有留在华东地区作战的30多万大军,以及不得不留在后方西北,西南确保最底程度控制力的20万人,这已经使用了接近180万部队。
而国军开始时候总兵力仅有180万左右,经过半年多的战斗伤亡不下60,70万人,这也就出现了60万左右的兵力大缺口。
虽然这半年通过紧急征兵得到了30万兵力,并且大多紧急送上了前线。但相比70万左右的兵力缺口,目前一线兵力仍然有30,40万的差距,正在紧急补充中。
当时能够作战的已经全部在第一线了,在第二线的部队都是之前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中打残的。
国军工业力量差劲,军队恢复能力也很弱,加上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这些部队伤亡太大,短短2,3个月怕是绝对无法复原。
蒋介石认为,此次豫东会战只能将这些打残的部队抽调上去使用。但这些部队新兵太多,老兵太少,武器损失太大,补充的又少,战斗力仅为之前的四五成左右,再也不是上海战场上那一支支精锐部队了,怕是很难和日军正面对抗。
但目前已经在没有其他兵力可以使用,只能勉为其难。
不过,在蒋介石看来,此次豫东作战也是有优势的。
孤军深入的日军
14师团虽然兵力强大,重武器众多,但毕竟孤军深入河南境内。
如果他要想保存自己,就不能不管后勤补给随意突入商丘一线,那么商丘也就安全了。如果他孤军突入商丘一线,必须缺乏补给,恐怕会被国军歼灭,也很难完成切断徐州国军西退路线的任务。
所以,国军只要集中10万大军对14师团做包围歼灭态势,就可以逼迫日军做出选择,无论日军如何选择,恐怕徐州境内国军都可以撤退成功的。
由此,蒋介石调集自己中央军精锐部队,也就是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被打残的部队,参加豫东作战。
参战部队包括原教导总队,原德械36,87,88师,税警总团,74军,胡宗南第一军等等。
其中,宋希濂率71军2个师也就是87师和88师很快赶到兰封。71军下辖的这两个师,也就是著名的德械师,是中央军曾经最为精锐的部队。
这两个师经过淞沪会战,伤亡了六七成。接着又是惨烈的南京保卫战,这2个师突围出来的也只有二三成兵力,其中孙元良的88师几乎全军覆没,仅仅突围出来2000多人,连孙元良自己都被日军包围在南京城内,最后靠改装才勉强逃了出来,侥幸躲过了南京大屠杀。
换而言之,这两个德械师损失超过8成,武器装备也损失很大,几乎等于被歼灭了。
12月中旬这两个师刚刚南京突围出来,1月份经过艰苦行军到达后方。由于伤亡太大,立即被送到河南洛阳进行休整。
按照二战一般军事规律,战时一支部队损失二三成兵力,相对比较容易恢复,因为军官损失一般不大,老兵们也很多。军官是一支部队的骨骼,老兵们或者说军士就是部队的神经,新兵不过是肌肉而已。有了骨骼,神经,少一两块肉算不了什么,肌肉也是很容易补充的。
就是算这样,这样一支部队一般也要经过一个月以上才能恢复全部战斗力。
因为部队的兵员武器补充需要时间,新兵熟悉部队,指挥官熟悉新兵也都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不经过休整就随便送入战场,伤亡会比较大,因为新兵作战能力比较底下,作战意志薄弱。
《兄弟连》里面很多老兵不喜欢新兵,就是因为新兵很容易战死,老兵们不愿意看到他们被杀的这一幕。
以上之上伤亡二三成的情况,如果部队损失达到五成,一般至少需要2,3个月时间才能恢复大部分战斗力。
因为打到这种地步,军官和老兵也损失不少了,武器装备损失也很大,没有一段较长时间恢复就很难作战。
在朝鲜战争初期,北朝鲜10万大军将南韩9万多部队几乎一口吃掉,第一次攻击就把南韩边境几个师歼灭九成以上。南韩军队在一周之内就几乎崩溃了。大家都是朝鲜人,都吃吃泡菜长大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主要北朝鲜军队的主力(占作战部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是在中国作战多年的朝鲜人,多是林彪麾下身经百战的四野老兵。这群打了七八年仗的老兵油子,去打南韩军那群没有作战经验的菜鸟部队,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损失5成都这么久时间才能恢复,那么像87师,88师这样损失超过8成的,武器基本都损失殆尽,老兵不剩几个,军官更伤亡殆尽(连88师3个旅长都在南京殉国2个)的部队,如果没有半年的时间有怎么能够恢复战斗力呢?
现在这些伤亡如此之大部队,在1月刚到河南洛阳进行休整,前后还不到3个月就被送到一线继续作战,战斗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71军这些中央军曾经的精锐部队里面新兵太多,有的甚至整个连几乎都是新兵组成的,武器也不怎么样(之前丢的太多,补充不了),虽然官兵斗志非常顽强,战斗力却比淞沪会战时候明显弱了一大截。
当时和71军在上海并肩作战的胡宗南第一军,伤亡超过8成。这支号称第五大主力的司令部参谋程采回忆道:我军在淞沪会战以后回到陕西潼关休整。我们部队虽然号称精锐,但原有干部伤亡过半,兵员不整,新兵到部队连基本训练都没有完成,火上装备上也大不如前,一个步兵营不过只有几挺重机枪而已。
本来71军还要至少1,2个月才能恢复大部分战斗力,但为了保证徐州大撤退的成功,成功阻挡土肥原师团的威胁商丘。
71军被迫中断休整,紧急赶赴商丘,这显然是违背基本军事常识的。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等于最近为了妻子看病透析肾脏,被迫犯罪的优秀丈夫一样。他妻子的病想要根治,只能换肾,透析只能缓解,其实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因为透析时间过长导致并且病情逐步加重。但换肾需要50万,他拿不出钱来,只能将手上仅有的钱拿去透析。这样虽然暂时保住妻子姓名,但经济情况更恶化,更没有钱给妻子换肾,而妻子的病情也就越来越严重,更需要换肾了。
可是,这个丈夫也好,当时的蒋介石也好,都只能这么做!为啥?因为当时国军损失太大,已经无兵可用,如果不愿意向日军投降,就只能将这些残破的部队顶上去应急了。
71军紧急开往商丘前线,但由于铁路被日军飞机破坏严重,仅有88师264旅和87师一个团赶到商丘,其余被阻在兰封。
此时,17日,日军先头部队到达仪封、内黄集以东,同防御此处的国军激战。
18日,土肥原师团主力到达内黄、野鸡岗、楚庄寨地区,与酒井支队回合。丰岛房太郎率领的右纵队到达仪封附近。
至此,土肥原第14师团师团已经全部到达预定地区,切断了陇海铁路,完成了其初步计划,开始考虑下一步怎么去做了。
--------------河南东部地形一马平川,最适合日军发挥威力。而国军根本无险可守,只能在沙土地上挖一些战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徐州大撤退的成功,国军不应该在河南同日军决战,这样对我们太不利了。
合围徐州计划完全破灭
根据寺内寿一的命令,那么此时攻占商丘就是14师团的下一个目标,不但要占领商丘,还有尽可能快的占领。因为18日,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已经放弃徐州,全面撤退了。
没想到的是,此时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果然执行了自己的想法,没有遵从寺内寿一的命令。
香月清司认为从这一周的情况来看,14师团果然几乎无法获得任何补给,紧靠自己随军辎重部队维持。尤其汽油和柴油供应极为困难,大小车辆恐怕再有最多一周时间,就要全部趴窝不能动弹。
如果此时擅自向商丘地区进发,一旦被国军包围,补给又断绝,恐怕又要重蹈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被重创或者全军覆没。
自然,如果日军运气较好,首先冒险占领了商丘并且依据城市死守,说不定可以切断国军西撤路线,并且保证到其他日军来援救。
但如果这样,14师团就非常危险。商丘不过是个小城,以这种小城死守是不明智的。况且四面又是国军部下40,50万大军,一旦被包围,很有可能被全部歼灭。
退一万步说,就算国军不歼灭他,只要切断他的补给线,14师团也坚持不了多久,更无力出城拦截国军。商丘并非是四川山区的一些小村子,四周都是山,只有这一条路。商丘附近还有几十公里距离的平原地形,可以供国军大部队从容撤退,所以光是以没有补给的14师团光占领一个商丘城,也是没用的,14师团一样不能完成任务。
当时日军占领的民权在兰封和商丘之间,也就是说日军离兰封和商丘的距离几乎相等,无论北上南下都是很方便的。
在这种关键时候, 香月清司当机立断的决定还是要先占领兰封,并且控制兰封以北的黄河渡口,先保证补给线通畅再说。
对于占领兰封香月清司倒是很有信心,以为他已经通过情报知道,这里防御的国军都是被打残的少量部队,里面新兵至少占一半以上。
香月清司司估计1,2天内就可以攻占兰封,并且占领黄河渡口。一旦获得黄河北岸源源不断的补给,打通一条补给线,以14师团的强大威力再回头一举占领商丘看起来并不困难,如果有机会还可以顺便占领开封。这样不仅能保证14师团官兵的安危,而且战功也就大多了。
于是,香月清司违背了寺内寿一的命令,并没有向南进军,转而向北出发了。
让香月清司没想到的是,他自以为高明的计划,在蒋介石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眼中不值得一提。
日军出兵之前,无论在兰封附近(俞济时的74军和黄杰第8军--原税警总团),还是在商丘附近(李汉魂的粤军64军,中央军宋希濂71军—原德械师,桂永清27军—原中央陆军教导总队等其他几个军)已经开入了国军重兵,并且任命国军中最有名的大将薛岳将军为前敌总指挥,正在张网以待呢。
香月清司认为仅仅需要1,2天就能顺利完成的兰封战役,持续了长达半个多月。期间14师团不但根本无法占领商丘,眼睁睁的看着徐州60万国军的计划从商丘一线撤退,更让自己自身难保,差点被国军合围歼灭。
兰封会战的最重要的目标就这样实现了。
19日,14师团主力开始进攻民权县的内黄集和内黄车站。
豫东前敌总指挥薛岳将军立即作出部署:
以71军宋希濂部坚守考城,内黄集一线,吸引日军主力,不得后撤。64军粤军李汉魂部立即前往商丘宁陵县,配合74军俞济时部防御,防止14师团南下进攻商丘。64军同时抽调184师彭林生部前往砀山,协助黄杰第8军防守商丘东部,防止徐州方向16师团从侧翼夹击商丘。其余各部立即向兰封,商丘,民权一线靠拢,伺机歼灭14师团。
可以看到,薛岳将军果然名不虚传,他的部署以防止日军攻占商丘为主,调动64军协助74军,第8军防御商丘,3个军这样死守,日军短时间内攻陷商丘几乎不太可能。这样一来,徐州突围国军也就安全了。
同时,薛岳命令宋希濂71军坚守这一线,主要为了拖延14师团前进步伐,以方便国军其他部队向心包围。一旦徐州方向国军大体都突围成功,国军队14师团的包围也同时形成,到时候无论歼灭14师团,还是放弃豫东撤军,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谓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这个老虎仔还真有一套!
守卫内黄集的是195师,守卫内黄车站的是106师631团,都由71军军长宋希濂统一指挥。
可惜这一线的防御是相当仓促和薄弱的。
195师刚由河南地方保安团改编,由于前线兵力不足,紧急送到豫东一线战场来的,部队里面准备极为仓促,深知连军官都没有尚未配齐。
195师在18日刚从郑州巩县赶到内黄,连工事都没做好就在第二天和日军主力相碰,结果可想而知。师长梁恺(黄埔一期)多次向蒋介石表示本师新编,不能作战,但此时蒋也无计可施。
106师是石友三残部的改编来的,由石友三麾下大将沈克指挥,该部后来归属东北军张学良领导。东北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强,106师在东北军中还属于末流。该师在围剿陕北红军时候遭受重创,沈克师长为了保存实力居然和红军私下达成互不进攻额协议。
该师在西安事变以后投靠国民政府,但蒋介石认为沈克同他的老长官石友三一样不可靠(石友三在当时有三姓家奴的外号,最会见风使舵,有奶就是娘),对该师补充非常有限,该师战斗力也很弱。
不要说他们,就连71军军长宋希濂也是刚刚上任不久。
他的德械36师在南京保卫战中伤亡也很大,突围成功以后立即送往后方休整,宋希濂被调到湖南浏阳担任荣誉1师师长职务。
这个荣誉1师其实徒有其表,主要是收集一些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负伤后治愈的老兵,帮助他们恢复战斗力。
此次由于71军王敬久军长在南京保卫战中,是唯一一个先于部队渡江的中央军师长,被蒋介石所不喜。此时又因为指挥部队休整期间出了一些人事上的纠纷,被蒋介石借机撤职,由宋希濂接任。
宋希濂紧急从湖南赶到兰封,已经是5月16日了,日军主力全部到达民权,随时准备进攻了。
当时军情就已经非常紧急,日本空军基本控制战区制空权,四面轰炸国军部队。
宋希濂在17日赶赴最前线的106师沈克部那里视察,结果两人刚刚聊了几句,就遭遇十几架日军飞机轰炸。四面都没有防空的设施,实在没地方躲,而日军飞机来得又快,也来不及再躲。没有办法,宋希濂和沈克只好挤在一个比较坚固的房屋角落里,靠运气了。
日军飞机扔了几十个炸弹,把宋希濂他们房子的玻璃全部震碎,好在没有将这所房子炸倒。
日军飞机走后,宋希濂和沈克这两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不约而同的舒了一口气,说了:真危险,真危险。
他们是走运了,也有不走运的,沈克部官兵被此次轰炸炸死炸伤300多人。
宋希濂视察完部队以后赶忙乘车回去,由于怕小车目标明显容易被轰炸,宋希濂该乘坐一辆普通的卡车回去,没想到卡车在路上又被日机盯上!
宋希濂战斗经验丰富,他发现日军飞机在空中盘旋以后,知道马上就要俯冲,赶忙命令车上所有人全部跳车,躲到傍边农田中。果然日军飞机随后俯冲扫射,将卡车打的千疮百孔,好在宋希濂他们反应比较快,捡了一条命。
一个军长一个师长遭遇尚且如此,足可以见到豫东一线日军相对于国军火力之悬殊。
--------------------日军重炮威力极为惊人,国军基本无力抵抗。国军有的只有下面的小家伙,这种口径较大的迫击炮,已经是国军的火力支柱了。
首先在系留气球指引下,日军重炮旅团开始猛烈炮击,国军一个团阵地上刚刚一个小时就被炮击数千发炮弹,其中很多还是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炮弹,破坏力极大。
随后日本空军也开始大规模轰炸,他们的重轰炸机的大炸弹也准确的投掷在国军阵地上。
以14师团这样的攻击,可以说怕是连美军苏军也防守不住,更不要说可怜195师。这些地方保安团官兵1个月前很多还是老百姓,连轻机枪都没有看过,做梦也没有见过现在这种场面。
在强大的空地火力下,日军一次大规模冲锋,195师就遭受了相当惨重的伤亡,余部实在无法坚持,赶忙撤退出内黄集阵地。
随即,日军转为进攻守卫内黄车站的106师631团。
631团战斗力虽然远比195师强多了,官兵也比较有作战经验,但也远远不是14师团的对手。该团因腹背受敌,阵地也被日军炸的稀巴烂,也被迫撤退了。日军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连续攻占内黄、马庄寨、人和集等几个外围阵地,其中内黄离兰封不过10几公里!
同日,88师262旅和61师183旅继续在仪封等处与日军激战。
大家都知道88师是德械师,而这个所谓61师其实就是著名的胡宗南补充旅,旅长是钟松,是中央军精锐,参加过在川西北潘松平武围堵红军的作战,是一支劲旅。
这个旅其实是一个师的编制,在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他们立即赶赴上海,协同87,88师成为打响813淞沪会战第一枪的部队。
该师在淞沪会战中整整激战了3个月,是一直坚韧顽强的劲旅。但在淞沪该师伤亡非常惨重,余部居然只剩一个团,随后撤到南京附近的句容休整!
该师刚刚得到了第52师残部以及新兵的补充,日军就开始进攻南京,该师被迫在到两个月后移驻江西桐庐继续休整,勉强恢复了元气,就立即送到一线战场,归属71军指挥。
封仪不是一个城市,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土寨子,根本无险可守。
日军以极为强大的重火力攻击88师262旅(88师当时已经归属桂永清27军指挥,脱离宋希濂71军编制),并且用大量坦克装甲车冲入近距离为步兵掩护。该旅伤亡极大,但仍然坚守不撤,经过2日血战实在无法坚持,被迫由刚下火车的桂永清的27军46师138旅接替。
这支27军其实就是原来的中央教导总队。
中央教导总队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的伤亡并不比88师和61师要小,连总队队长桂永清都差点死在南京长江边的淤泥里,此时也是刚刚补充新兵完毕,完全来不及做适应性的训练。
27军当时下辖36、46师,在湖南休整没有多久,又被派遣到河南前线。
138旅接替防御阵地后,也很难抵挡日军进攻。
这主要是因日军拥有空前强大的重炮兵火力,国军实在比不了。当年在上海作战,上海由于到处是河流湖泊,村镇众多,日军重武器优势一定程度被削弱。现在在平坦的豫东平原上,国军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很难找到隐蔽物,面对日军空中轰炸、重炮兵和坦克反突击,损失相当惨重。
且日军 全为机械化部队,机动能力极强,国军追不上、跑不了,作战相当被动。
20日,日军装甲部队再次全力袭击兰封以西的罗王车站,刚到车站的27军36师和胡宗南第1军先头部队立足未稳被日军攻击,费尽力气才稳住阵脚。
经过3,4天的激战,日军虽然占领了兰封外围一些据点,但并没有决定性的胜利,反而被国军四面包围。
这样香月清司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现在根本无力去关商丘方面的情况,而是为了自保尽一切力量占领兰封,保证黄河渡口这个运输线,以确保14师团不被歼灭或者重创。
而此时蒋介石为了保证徐州大撤退的顺利进行,已经制定了务必歼灭或重创14师团,同时蒋介石认为日军为了救援14师团不被全歼,必然被迫放弃弃封死国军国军西撤道路的计划,这也就是兵法中的围魏救赵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就像蒋介石预计那样。
蒋介石在21日命令李汉魂的29军团,桂永清的27军,71军联手在内黄,民权一线歼灭14师团。同时第8军军长黄杰协同84军一部负责死防守商丘,一来阻挡14师团试图返回徐州,而来阻挡江苏徐州方向试图求援14师团的日军;孙桐萱第2集团军,20集团军商震部负责鲁西菏泽,定陶一线阻挡山东西部球员14师团的日军。
本来蒋介石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多认为,14师团必将进攻商丘,所以特别调动第8军配合94军死守商丘。
如果14师团全力进攻商丘,必将同商丘一线固守的国军进入胶着战,将日军吸引到商丘一线,就等于想一只苍蝇飞到粘苍蝇的纸一样,被死死缠住。
那么就可以仿效台儿庄战役一样用重兵包围其侧后,并且切断他的补给线,一举将其重创或者歼灭。
这样商丘肯定就保住了,几十万国军也可以从容撤退下来。
但蒋介石和程潜并没有想到14师团会放弃进攻商丘,而去攻击兰封。所以此次的围歼14师团的保卫战,最终演变为兰封附近的追歼战,由此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不过让国军得意欣慰的是,日军转为进攻兰封,甚至直到24日攻陷兰封的时候,国军徐州的大军早已经过商丘一线撤退到了河南境内的安全地带。国军对的兰封的围攻,至少保证了徐州国军撤退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然,如果有机会,歼灭14师团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如果不能将其歼灭,至少要尽量削弱他,尤其不能让他占领兰封,靠近黄河渡口的补给线。
虽然兰封战役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保证徐州大军撤退完成了,但第二个歼灭14师团的目的却没有实现。
-----------------------有人说是兰封会战导致了国军掘开黄河大堤,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老萨会在下面的文章中写清楚。掘开黄河大堤跟兰封会战并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日军试图尽快占领河南,然后逼迫国军在湖北,湖南,江西决战。当时中国国力差,军队恢复能力太慢。在这一系列的作战后,国军大部分部队已经无法继续作战,急需一段时间休整补充。如果强行和日军决战,恐怕大部分国军主力就要被日军歼灭,抗战也就完了。如果不决战放而随意放弃河南,湖南,湖北,江西这些省份,以换取休整的时间,那么日军也就轻松攻入了抗战第二道防御圈,和四川近在咫尺,抗战也就几乎完蛋了。掘开黄河大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当时中日两国军力国力差距的最极端表现。其实当时的情况就是一句话,要么做亡国奴,要么掘开黄河大堤,牺牲一部分老百姓,如果你是蒋介石,你会怎么选择?
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随后发生了!
日军转而猛攻兰封一线时,由于日军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国军守军新兵太多,战斗力非常虚弱,河南平原上有无险可守,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猛烈的攻击。
负责兰封一线防御的桂永清军长的部队被日军机械化部队的一连串猛烈攻击打得七零八落。没有经验的新兵往往在老兵或者军官伤亡以后,就无法继续作战,相当一部分国军在日军追击下,甚至出现溃散情况。
桂永清当时对战局判断过于悲观,他认为为了收拢部队,必须暂时向南方撤退,随后下令27军向南撤退。
但桂永清深知兰封的重要性,所有国军都可以撤退,就是兰封不能撤。他留下88师师长龙慕寒,让他必须死守兰封。
又让人没想到的是,龙慕寒以一个旅固守兰封,在日军猛攻下伤亡极重。龙慕寒认为部队伤亡太大,死撑下去兰封也肯定守不住,不如乘着现在伤亡还不算太多,先一步突围出去。随即,龙慕寒在没有同桂永清联系上的情况下,也擅自率兵突围出兰封。
这样一来兰封就在24日被日军攻占,兰封以北的黄河渡口也被日军控制,日军终于打通了补给线路。但此时国军徐州大军早已经突围成功了!
兰封的失守,对徐州大撤退没有任何影响,但却对下面的围歼14师团造成极大的影响。
于是,一场围绕着歼灭14师团的歼灭战也就开始了。
- 上一篇:玄永哲大将获次帅称号 或为朝鲜新总参谋长
- 下一篇:谁最希望中日钓鱼岛风险失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