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專權,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目錄[隐藏] |
[编辑] 開端
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的說法,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
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中。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十分不利,遂向唐憲宗哭訴,要求嚴懲這些舉子。後來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
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忌賢妒能。迫於壓力,皇帝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编辑] 鬥爭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
李宗閔認為李德裕存心排擠他,於是便對李德裕非常不滿。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十分厲害。
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結通宦官,當上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提拔他為相。僧孺、宗閔兩人掌權,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長安,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
當時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划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敕命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非常憤怒。
後來,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846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四十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朝時局,已經混亂至不可收拾。
[编辑] 領袖
顧名思義,人們通常認為「牛李黨爭」中的領袖分別為牛僧孺(「牛黨」)和李德裕(「李黨」)。
然而關於牛僧孺進行黨派鬥爭的事迹在史書上出現得很少,這使得有人懷疑他的黨派領袖地位,認為他只是李宗閔拉攏過來打擊李德裕的工具。這種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早在唐穆宗時期,時任宰相的李逢吉就舉薦過牛僧孺,被認為是利用牛廉潔正直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勢力增加砝碼。後來,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辭去了宰相的職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閔再度舉薦牛僧孺時,當然也有可能出於和李逢吉同樣的考慮。根據這種觀點,李宗閔應被視為「牛黨」的領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義上的。
另外一種觀點希望擴大兩個黨派的領袖人選,即將牛僧孺和李宗閔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繼承者,而將李德裕視為裴度的政治繼承者。在憲宗時期,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裴度被驅逐出京師。如果認可這種觀點,牛李黨爭的展開時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鋒。在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被當作牛黨的領袖;相應地,李黨的領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周秦行紀》、《牛羊日曆》、《續牛羊日曆》及《周秦行紀論》是唐代朋黨之爭下的政治小說。
[编辑] 重要事件
-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閔提出建議,通過推薦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與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閔的同意後,杜悰造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興。但李宗閔在與楊虞卿商議後,終止了上述方案,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的機會。
-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將楊虞卿、張仲方、張元夫、蕭浣等牛黨人物降職,出為地方官。不久,李宗閔出為山南西節度使。
-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
[编辑] 史學家的意見
中國史學界對於牛李黨爭的性質存在分歧。已故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差異。總體上認為,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牛李黨爭的焦點在於對待藩鎮態度,是主張強硬政策與妥協政策的分歧。又認為李黨主張革新,牛黨因循守舊,所以李黨是進步的,而牛黨是守舊反動的。但無論如何,不管牛黨或李黨,都必須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因為唐朝中葉以後,真正在主導朝局的主角幾乎都是掌握中央禁軍兵權的宦官,牛李黨爭雖然對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響,但與宦官相比,政治上只能是第二流的角色而已。
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所謂的「李黨」,應該指的李宗閔黨。在他看來,李德裕無黨。他的主要證據有:
- 在李德裕任宰相時,有人向武宗推薦白居易擔任宰相。李德裕認為白居易年齡太大,建議武宗拒絕。但他同時又推薦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認為是牛黨的重要人物。事實上,白敏中後來確實參與了迫害李德裕的活動。
[编辑] 參見條目
[编辑] 參考書目
|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牛僧孺
政治人物 9世紀 |
|
---|---|
別名 | 牛思黯 |
性別 | 男 |
出生 | 779年 隴西 |
逝世 | 848年 東都城南別墅 |
國籍 | 唐朝 |
政黨 | 牛僧孺黨 |
學歷 | |
私塾 | |
經歷 | |
進士 監察御史、考功員外郎 御史中丞、戶部侍郎 中書侍郎 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鄂岳蘄黃觀察使 兵部尚書 汀州刺史、循州員外長史 太子少師 |
|
代表作 | |
牛李黨爭 | |
勳章獎章 | |
賜金紫之服 | |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目錄[隐藏] |
[编辑] 生平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進士,歷相唐穆宗、唐敬宗兩朝,元和三年(808年)應賢良方正科對策第一。元和年間,歷任監察御史、考功員外郎等職。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穆宗即位,授以庫部郎中知制誥,十一月,改御史中丞,以「天下刑獄,苦於淹滯,請立程限」,凡有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結案,「條疏奏請,按劾相繼,中外肅然」。一次,宿州刺史李直臣被判死刑,穆宗出面為李直臣說情,牛僧孺堅持不准,說:「凡人不才,止於持祿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縛奸雄,正為才多者。祿山、朱泚以才過人,濁亂天下,況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欣賞他的做法,賜以金紫之服。
長慶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為中書侍郎。敬宗荒淫無道,僧孺數次上表求任外職,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鄂岳蘄黃觀察使。
太和三年(829年),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召為兵部尚書。早期因與皇甫湜、李宗閔兩人批評了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被貶淮南節度使,李吉甫之子李德裕遂與之相惡。
牛僧孺與李逢吉、李宗閔等引為一黨,李德裕亦廣結朝士以相磨軋。以牛僧孺、李德裕分別為首的兩大派系,互相爭權。牛僧孺當權時,李系官僚被放逐邊疆;李德裕當權,牛系官僚也被驅逐到邊疆。史稱「牛李黨爭」。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後來不管牛黨或李黨都必須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
會昌二年(842年)回鶻烏介可汗進犯大同、雲州等地,牛僧孺奏稱「今百僚議狀,以固守關防,伺其可擊則用兵。」李德裕卻認為「守險示弱,虜無由退,擊之為便」,武宗採納了李德裕的辦法,反擊回鶻,獲得勝利。
會昌三年(843年),昭義鎮劉稹叛亂,李德裕上奏劉稹之叛乃牛僧孺、李宗閔二人之罪,牛僧孺被貶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貶循州(今廣東惠州市東)員外長史,李宗閔同時被貶。
會昌六年(846年),唐宣宗即位,白敏中當政,李黨紛紛被斥,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被召還朝,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池台琴酒,逍遙自娛」。李德裕被貶為崖州(今海南島瓊山東南)司戶,死於貶所。牛李黨爭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
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於東都城南別墅[1]。
[编辑] 子孫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 ^ 據《牛僧孺神道碑》,《牛僧孺墓志銘》記為十月二十七日。
[编辑] 參考書目
- 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師贈太尉牛公神道碑》,載《文苑英華》卷八八八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李德裕
李德裕(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 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850年1月26日)),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屬河北)人,趙郡李氏,唐朝宰相、詩人,爵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導人。
目錄[隐藏] |
[编辑] 生平
德裕出身門閥趙郡李氏,初以父蔭補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再進中書舍人、御史中丞。
牛黨人物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等當權,以銜恨其父吉甫,屢次擯斥德裕出外。唐敬宗朝,為李逢吉排擠,在浙西觀察使任上八年。所至革弊風、除淫祠、清寇盜,「人樂其政,優詔嘉之」[1]。時皇帝荒淫,德裕每上章言事,進忠讜言。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召為兵部侍郎。裴度薦其材堪相國,而復為李宗閔排擠,出為鄭州滑州節度使。四年(830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出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五年(831年),擊潰吐蕃,收復疆土,而為牛僧孺所沮,終失維州。七年(833年)一度出任宰相。九年(835年),為李訓、鄭注等嫉恨,誣構德裕在鎮結托漳王李湊,圖為不軌。乃授太子賓客,分懷東都。開成二年(837年)出為淮南節度使。
唐武宗即位,開成五年(840年)再次入相,受到武宗的信任,言聽計從。短短數年,外攘回紇[2],內平澤潞[3],威震央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會昌五年(845年),協助唐武宗滅佛運動,一次拆毀伽藍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會昌元年(841年)兼左僕射,及討澤潞功成,拜太尉、封衛國公。
武宗死後,會昌六年(846年),德裕被剛即位的唐宣宗罷相。初出為荊南節度使,俄徙東都留守,尋貶潮州司馬。大中二年(848年)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流放到海南島。在位時獎掖寒門後進,及南謫,或有詩曰:「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4]。在海南積極為當地百姓傳授儒學,頗受百姓愛戴。四年後(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即850年1月26日)死於海南海口,享年六十三歲。歿後十年,唐懿宗時,「詔追復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僕射」[5]。
李德裕「性孤峭,明辯有風采,善為文章。……不喜飲酒,後房無聲色娛」,自奉儉約[5]。「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扞難,功流社稷」[1]。辦事專斷,受到一些朝臣的怨恨。排斥牛僧孺、李宗閔等人,但亦曾進言力救牛黨人物楊嗣復、李珏[6]。反之,牛黨中構陷李德裕欲置之死地者,多小人而鮮君子,如「白敏中、令狐綯,在會昌中德裕不以朋黨疑之,置之臺閣,顧待甚優。及德裕失勢,抵掌戟手,同謀斥逐,而崔鉉亦以會昌末罷相怨德裕」[1]。
[编辑] 作品
李德裕平生好文多著述,輯會昌年間制誥之作有《會昌一品集》20卷,另有筆記小說《次柳氏舊聞》等。
在海南曾作詩數首:
-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 一去一萬里,十來九不還。家鄉在何處,生渡鬼門關。
[编辑] 腳註
- ^ 1.0 1.1 1.2 《舊唐書》李德裕傳
- ^ 會昌三年(843年)滅回紇。
- ^ 李德裕力主削弱藩鎮,會昌四年(844年)澤潞之戰,徵發成德、魏博、河中等軍,助武宗討平自立為昭義節度使的劉稹。
-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 ^ 5.0 5.1 《新唐書》李德裕傳
- ^ 二人為唐文宗宰相,承文宗遺命將迎立太子李成美,武宗即位後遭貶。武宗又將賜二人死,李德裕納杜悰言力爭得免,故德裕非徒以門戶之見而打擊善類者。
- ^ 據傳為李德裕流放崖州途中,經儋州鬼門關所題。
[编辑] 外部連結
前任: 王涯 |
唐朝司空 842年—843年 |
繼任: 李讓夷 |
前任: 裴度 |
唐朝司徒 843年—844年 |
繼任: 白敏中 |
前任: 李晟 |
唐朝太尉 844年—846年 |
繼任: 李紘 |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崔稹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 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