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
光緒
|
||
政權 | 清 | |
君主 | 清德宗載湉 | |
歷時 | 34年 | |
![]()
|
---|
光緒(滿語: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 ᡩᠣᡵᠣ,穆麟德:badarangga doro,相當於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中國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號,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溥儀即位沿用[1]。
目錄[隐藏] |
[编辑] 大事記
- 三年(1877年)——左宗棠成功收復西域。
- 七年(1881年)三月——中國清朝咸豐皇帝的皇后—孝貞顯皇后暴崩。
- 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代表簽和約。
- 十四年(1888年)——光緒帝大婚。北洋水師成立。
- 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親政。
- 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
- 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馬關條約簽定,康有為領公車上書。
- 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戊戌政變發生,六君子被殺。
- 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佔紫禁城,光緒帝、慈禧太后等西遷逃難。
- 二十七年(1901年)——簽定辛丑和約,同年,李鴻章病逝。
- 三十一年 (1905年)---平綏鐵路興工
-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立憲改革。
- 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駕崩。
[编辑] 重要人物
[编辑] 公元紀年對照
光緒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公元 | 1875年 | 1876年 | 1877年 | 1878年 | 1879年 | 1880年 | 1881年 | 1882年 | 1883年 | 1884年 |
干支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光緒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公元 | 1885年 | 1886年 | 1887年 | 1888年 | 1889年 | 1890年 | 1891年 | 1892年 | 1893年 | 1894年 |
干支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光緒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公元 | 1895年 | 1896年 | 1897年 | 1898年 | 1899年 | 1900年 | 1901年 | 1902年 | 1903年 | 1904年 |
干支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光緒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三十三年 | 三十四年 | ||||||
公元 | 1905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08年 | ||||||
干支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编辑] 參考文獻
-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225. ISBN 7101025129.
[编辑] 參見
- 中國年號索引
前一年號: 同治 |
清朝年號 1875年-1908年 |
下一年號: 宣統 |
|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11:35。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南海
|
|
---|---|
![]() |
|
所在 |
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
![]() ![]()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6-302 |
登錄 | 2006年 |
中南海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等重要機關辦公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也住在這裡,被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層的象徵。中南海佔地100公頃,其中水面約50公頃。
目錄[隐藏] |
[编辑] 歷史
狹義的「中南海」僅指北京故宮西側的兩個連通的湖——中海和南海。歷史上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
[编辑] 早期形成
金朝時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太液秋波」為形成於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築大都時,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布置了三組宮殿,即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元朝的太液池範圍相當於今日的北海和中海。
[编辑] 明代
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築群最終定型始於明代。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牆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北海與中海以金鰲玉蝀橋為界,中海與南海以蜈蚣橋為界。
[编辑] 清代
清朝定都北京後,撤消皇城內諸內廷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圍設置「內紅牆」,御苑範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相對政治象徵紫禁城,清帝更喜園居,順治、康熙、乾隆諸帝均在中南海內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禮制在十二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也多在中南海內居住,僅行禮時前往紫禁城。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曾將光緒帝囚禁於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南海成為俄軍駐地,苑內文物陳設被掠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佔領北京後,居住於中南海儀鸞殿。溥儀即位後,曾在中海西岸集靈囿修建攝政王府。
[编辑]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清帝遜位後,中南海被袁世凱佔用,成為北洋政府總統府,袁世凱稱帝時期,中南海曾改名「新華宮」,同時寶月樓拆外牆,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此後中南海又先後被用作北洋政府的總統和總理辦公地,以及張作霖的「帥府」。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中南海作為公園對民眾開放。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設在中南海。解放軍和平進駐北平前夕,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搬進中南海辦公。
[编辑] 建築特色
[编辑] 中海
-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岸北部,閣高兩層,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黃剪邊綠琉璃瓦,前有五間卷棚歇山頂抱廈。明武宗時為平台,台上有黃瓦頂小殿。明世宗時廢台,修建紫光閣,清康熙時重修,成為皇帝檢閱侍衛比武的地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四十年(1775年)兩次增建,懸掛功臣圖像及各次戰役挂圖,並陳列繳獲的武器。1949年後改建為國事活動場所。閣後有武成殿。面闊五間,單檐卷棚歇山頂。
- 萬善殿:位於中海東岸,明代為椒園。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時改為現名,殿內供奉三世佛像。萬善殿後有千聖殿,上為圓頂,殿內供奉七層千佛塔。
- 水雲榭:位於中海東岸水中,為一敞軒,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風」即指此處。
- 攝政王府:位於中南海西北角,北西兩面臨牆。原位於西苑牆外,光緒十一年擴建西苑時將此地圈入中南海,並將位於原址的蠶池口天主教堂遷往西什庫。慈禧太后擬在此修建新園林「集靈囿」,但一直未開工。1909年將此地撥給攝政王載灃,修建攝政王府。攝政王府規制同舊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東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園,工程耗銀206萬兩。1911年清朝覆滅時王府仍未竣工,後改為國務院辦公地,1918年後先後成為徐世昌的總統府、陸軍部和海軍部、北平市政府。1949年後改為國務院辦公區,1970年代末大規模翻修中南海建築時曾計劃將攝政王府落架大修,但發現建築質量非常低劣,地基鬆散,木柱間裂縫用碎磚填充,已無法保留,只得拆除。現存正門和正殿,為會議室。周恩來曾居住於西花園內的西花廳,也加以保存。
[编辑] 南海
- 新華門:中南海正門,位於西長安街上,為兩層樓房,面闊七間,下層中央三間為門洞。卷棚歇山頂,綠剪邊黃琉璃瓦。新華門原為乾隆時期建造的寶月樓,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改樓為門,並以「新中華民國」之意取名為「新華門」。同時在門內修建影壁,拆除門外清真寺,在長安街對面修築花牆擋住破爛民居,並將義和團運動時被焚毀的端王府一對石獅移於門前。現在的新華門兩旁八字影壁牆上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的標語。門內影壁題字為毛澤東手書「為人民服務」。
- 瀛台:明時稱「南台」,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築大量殿宇並改為現名。瀛台島北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再南為涵元門,內為瀛台主體建築涵元殿。由於島上存在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築,南立面則為兩層樓閣,稱「蓬萊閣」。涵元殿北有配殿兩座,東為慶雲殿,西為景星殿;殿南兩側建築,東為藻韻樓,西為綺思樓。藻韻樓之東有補桐書屋和隨安室,乾隆時為書房,東北為待月軒和鏡光亭。綺思樓向西為長春書屋和漱芳潤,周圍有長廊,名為「八音克諧」,及「懷抱爽」亭。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曾被囚禁於瀛台。袁世凱稱帝後亦曾將副總統黎元洪軟禁於此。瀛台現為舉辦宴會及招待活動的場所。
- 豐澤園:在瀛台之北,康熙年間建造,曾為養蠶之處。雍正年間皇帝在舉行親耕禮之前在此演禮。豐澤園內主體建築為惇敘殿,光緒年間改名為頤年殿,民國時改名頤年堂,袁世凱曾在此辦公。1949年後改為會議場所。頤年堂東為菊香書屋,為毛澤東居住地。豐澤園西有荷風蕙露亭、崇雅殿、靜憩軒、懷遠齋和純一齋,荷風蕙露亭北為靜谷,為一座幽靜的小園林。靜谷再北為春耦齋,民國時為總統辦公處,1949年後改為會議及娛樂場所。
- 勤政殿:位於中海與南海之間的堤岸上,正門德昌門即南海的北門。原建築在中華民國初年已被拆除,僅存地名。1970年代,汪東興拆毀了當時的勤政殿建築,花費69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自己的私宅。汪東興下台後,該私宅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的辦公處。[1]
- 懷仁堂:原址位於春耦齋北,清光緒時修建,取名儀鸞殿,為慈禧太后居所。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曾在此居住,其間不慎失火,將殿燒毀。慈禧太后後另在中海西岸修建新儀鸞殿,後改名佛照樓,袁世凱稱帝前改名懷仁堂。1949年後拆除原建築,修建中式屋頂的兩層樓房。
- 淑清院:位於南海東北角,為乾隆時修建的小型園林,風格類似北海公園靜心齋。園內有「流水音」亭、葆光室、蓬瀛在望殿、雲繪樓、清音閣、日知閣、萬字廊、雙環萬壽亭等建築,1949年後將雙環萬壽亭移至天壇公園,並拆除部分古建,修建衛戍部隊營房及辦公人員宿舍。
[编辑] 開放
中南海目前部分已經公眾開放參觀。1977年至1985年曾對公眾開放南海的部分景觀,包括豐澤園、瀛台等。
[编辑] 圖片
-
中南海正門新華門(今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某號)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
|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08:12。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爱新觉罗·载湉
百科名片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