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葉靈鳳(1905年4月9日-1975年11月23日),原名蘊璞。江蘇南京人。中國現代作家。
幼時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學習。1925年加入創造社,開始文學創作,小說內容重視性心理分析。筆名有臨風、亞靈、霜崖、秦靜聞、佐木華、雨品巫、柿堂、南村、任訶、任柯、風軒、燕樓等。曾主編《洪水》半月刊。1926年與潘漢年合辦過《幻洲》。1929年創造社被封,被捕,不久釋放。1938年以後在香港定居,1975年病逝。代表作有《女娟氏之遺孽》、《菊子夫人》、《紅的天使》、《香港方物誌》等。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完整全面
可读性
不知所云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1个隐藏分类:
叶灵凤. 文/陈子善. 谁是叶灵凤(1905-1975)?这个问题如在三十年前提出,知道 ...
takungpao.com
叶灵凤的“霜红室随笔”
时间:2012-07-09 10:20:38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叶灵凤
文/陈子善
谁是叶灵凤(1905-1975)?这个问题如在三十年前提出,知道其人其文的实在屈指可数。但是,自从罗孚先生主编的三大卷《读书随笔》问世以后,书话家叶灵凤的大名就在内地读书界不胫而走。而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深入,作为“创造社小伙计”、具有个人风格的小说家和散文家的叶灵凤的文学史地位,也逐渐得到了确立。时至今日,叶灵凤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然而,综观叶灵凤多采多姿的文学生涯,其实还有一大段虽已不是空白却仍存在盲点的时期,那就是抗战胜利以后定居香港的叶灵凤。我这样写,不是说叶灵凤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那是十分明确的,他在1950、60年代多次回国观光,并且参加国庆观礼,就已说明了一切。我是指他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有许多作品不为研究者所知晓。
1949年以后生活在香港的内地作家,就数叶灵凤和曹聚仁、徐訏三位笔耕最勤,成果最多。何况叶灵凤涉及领域特别广泛,除了早已为人称道的书话创作,还包括了香港史、香港风物志、中外性学等等。他还继续写小说,如以陆游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短篇历史小说《釵头凤》和本书所收的《〈湿发记〉残稿》中提到的拟写的另一篇历史小说《湿发记》。
叶灵凤当时不但长期主编《星岛日报·星座》,而且为香港《新晚报》、《文汇报》等多种报刊杂志撰写专栏,最有名的专栏是“霜红室随笔”。这些专栏文字数量惊人,书话部分在其生前已编集出版了《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晚晴杂记》(部分)等,身后又出版了他人编集的《读书随笔》(三卷本)、《叶灵凤书话》、《叶灵凤随笔合集》(部分)等;香港部分,也已出版了《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沉录》和《花木虫鱼丛谈》等。除此之外,仍有相当部分至今未能得到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这当然是叶灵凤研究上的一个严重缺失。
值得庆幸的是,叶灵凤这些未能编集的专栏文字中,已有一小部分选入与他人的合集《新雨集》、《新绿集》、《红豆集》、《海天集》和《南星集》中。
|
陈子善. 陈子善,1948年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vip.book.sina.com.cn
叶灵凤 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
hudong.com
[2005-12-24] 琴台客聚:《陳君葆日記》中的葉靈鳳
paper.wenweipo.com
叶灵凤著名女作家萧红
tupian.hudong.co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buddhanet.idv.tw
青年蔣介石在日本軍營忍氣吞聲低三下四的生活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907年冬天,年輕的蔣介石從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獲准考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隨後于1908年春啟程東渡日本,在東京振武學校經歷了近三年時 間的預備軍校學習,於1910年冬天畢業後,按慣例直接進入日本高田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擔任士官候補生,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蔣介石 又在日本經歷了一年多的低三下四的軍營生活。
據有關史料顯示,蔣介石在日本高田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入伍時,年僅23歲,
身高169.4公分,體重為59.2公斤。蔣介石最初入伍時為二等兵,處於連隊的最低層。按日本軍隊和“武士道”的規矩,入伍後下級必須絕對服從上 級。二等兵之上是一等兵、下士、中士、曹長、特務員,然後才是正式軍官。所以,蔣介石作為二等兵,都要層層服從和伺候,稍有不如意,就會受到斥責甚至挨 打。
可以說,年輕的蔣介石剛入伍時,上面官階累累,壓迫重重,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但是,當時的蔣介石雖然很年輕幼稚,但也很注意循規蹈矩和明哲保身,據說 蔣介石的這種性格特點也幫助他順利地渡過了幾年的預備學校生涯。迫於無奈,只能忍氣吞氣,逆來順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蔣介石在適當時候會選擇毫不留 戀地離開這裏,而去另謀高就。
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所在的高田,是日本本州西北部新渾縣的一個鎮,位於日本寒冷多雪的北部地方,冬天有的地方雪深丈餘,環境極其惡劣。蔣介石生長在中國江南水鄉,對溫和濕潤的氣候早已習慣,所以蔣介石對高田這種寒冷多雪的自然環境極度不適應。
日本軍隊中的生活,只能用特別清苦二字來形容。年輕的蔣介石剛到連隊,每天清晨起床後,除了迅速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被褥之外,還必須得向長官盡“忠 誠”,幹些打洗臉水和擦皮鞋等低三下四的活兒,而且工作和生活待遇極其低下。其中,最重要的軍事任務是洗刷拖炮的馬匹,因為當時的主要動力是馬匹。炮車等 這些笨重的武器裝備全憑馬匹牲畜來運輸轉移,所以日本軍隊對馬匹的照料要求是很高的。
蔣介石每每洗了臉後,官長就帶他到馬廄去擦馬,要從馬蹄、馬腿擦到馬背,經過馬背擦到馬頭、馬尾。這馬的每一個關節、每一部肌肉,都要用手掌盡力的摩 擦。這樣大概經過一小時,將馬的渾身擦熱了,馬的血脈流通了,而此時的蔣介石也早已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了。等到馬擦完了之後,再將它牽到廄外雪地裏馬槽去 飲水和餵料。直到馬喂好了,才能回營房去吃早飯。到了傍晚,再要同樣地到馬廄去擦馬一次,然後才能吃晚飯,蔣介石就這樣咬著牙齒堅持著。
以食用“粗糧”著稱的日本軍隊伙食在質和量方面,也都讓年輕的蔣介石大吃一驚。每人每餐只許吃一碗米飯,每星期要吃幾餐麥飯。菜的方面有時是三片咸蘿蔔,有時是一塊鹹魚,只有星期日才能吃到一點豆腐、青菜和肉片。無論你吃飽吃不飽,都是不允許有回頭飯的。
蔣介石在入伍最初的半月之內,僅憑這點雜食肯定是吃不飽的,再加上任務繁重,所以肚子裏常常饑餓。白天毫無辦法,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到軍營裏的小賣部買些餅乾充饑。但是餅乾也是有限量的,不能任意購買的,每次最多是兩三片,而且去遲了還買不到,餅乾的質料又非常粗糙。
地位的低三下四,工作的忍辱負重,生活的清貧不堪,環境的極其惡劣,再加上嚴重的水土不服,這就是當年蔣介石在日本高田軍營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此,蔣 介石依然在咬牙堅持著,同時也在努力調整自己,磨煉自己,經常不斷地在自我打氣。於是,年輕的蔣介石也像不少日本人那樣,用冰冷的雪擦拭身體和洗冷水澡, 並在惡劣的環境中注意磨煉自身的意志。
蔣介石 後來在《與隆山軍事報訓詞》一文中說到:“在初入伍的時候,大家都感覺吃得不夠,但到一個月後,習慣成自然,就都不感覺不足了。這種限制食量的辦法,從前 我們雲南講武堂也曾試行過,據調查的結果,在食量沒有限制之前,學生患病的很多,等到實行食量限制三個月後,患病的人數反而沒有了。”對於蔣介石的這些話 不可全信,當然也不可不信,但這畢竟可以反映出蔣介石在日本高田生活的一些艱苦歷程。
在日本高田的軍隊生活,給蔣介石印象極為深刻的是日本軍隊裏的精神教育極其嚴格,據說日本兵營內的紀律以及日學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充滿了緊張感。比如, 軍隊長官檢查寢室、講堂的時候,一進門,必先查看室內的四角是否整潔,再看門的背面是否有塵土,並帶著白手套在門的橫木上擦拭,如果手套上沾上塵埃,即使 內務整潔也必須重新作過。然後再檢查痰盂,不僅要察看其是否清潔,而且連痰盂中所盛的水量都要合乎規定--限定其容量三分之一,等等。也許正是出於對這種 細節的過分注意,才養成了後來的蔣介石經常衣冠整潔、戴白手套檢查軍營的某些習慣。
對於日本軍隊的“武士道”精神,蔣介石尤其羡慕與讚賞有加,不僅在日本軍營時如此,而且在他回國之後也是如此。後來當蔣介石成為國民黨和國民政府主要 領導人之後,代表著一個國家與他所羡慕與讚賞的日本軍隊發生面對面的敵對衝突時,也會因為這一階段的羡慕和崇拜而形成一種畏懼、恐怕的心理,進而表現出信 心不足,而蔣介石的這種心理狀態所帶來的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