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牛李黨爭,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專權,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目錄

 [隐藏

[编辑] 開端

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的說法,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

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中。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十分不利,遂向唐憲宗哭訴,要求嚴懲這些舉子。後來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

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忌賢妒能。迫於壓力,皇帝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

[编辑] 鬥爭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

李宗閔認為李德裕存心排擠他,於是便對李德裕非常不滿。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十分厲害。

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結通宦官,當上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提拔他為相。僧孺、宗閔兩人掌權,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長安,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

當時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划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敕命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非常憤怒。

後來,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846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四十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朝時局,已經混亂至不可收拾。

[编辑] 領袖

顧名思義,人們通常認為「牛李黨爭」中的領袖分別為牛僧孺(「牛黨」)和李德裕(「李黨」)。

然而關於牛僧孺進行黨派鬥爭的事迹在史書上出現得很少,這使得有人懷疑他的黨派領袖地位,認為他只是李宗閔拉攏過來打擊李德裕的工具。這種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早在唐穆宗時期,時任宰相的李逢吉就舉薦過牛僧孺,被認為是利用牛廉潔正直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勢力增加砝碼。後來,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辭去了宰相的職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閔再度舉薦牛僧孺時,當然也有可能出於和李逢吉同樣的考慮。根據這種觀點,李宗閔應被視為「牛黨」的領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義上的。

另外一種觀點希望擴大兩個黨派的領袖人選,即將牛僧孺和李宗閔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繼承者,而將李德裕視為裴度的政治繼承者。在憲宗時期,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裴度被驅逐出京師。如果認可這種觀點,牛李黨爭的展開時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鋒。在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閔李逢吉被當作牛黨的領袖;相應地,李黨的領袖是李德裕裴度李紳

《周秦行紀》、《牛羊日曆》、《續牛羊日曆》及《周秦行紀論》是唐代朋黨之爭下的政治小說。

[编辑] 重要事件

  •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閔引薦牛僧孺入相。曾經推薦過李德裕的裴度辭相,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閔提出建議,通過推薦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與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閔的同意後,杜悰造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興。但李宗閔在與楊虞卿商議後,終止了上述方案,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的機會。
  •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將楊虞卿、張仲方、張元夫、蕭浣等牛黨人物降職,出為地方官。不久,李宗閔出為山南西節度使。
  •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當權的李訓鄭注為了排擠李德裕,再次引薦李宗閔入相,之後,李德裕出為鎮海節度使
  •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為相,信任有加。之後數年間,李德裕對李宗閔、牛僧孺等一再貶黜。
  •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為了奪回朝政大權,故出李德裕為荊南節度使。此後,宰相白敏中等人一再貶黜李德裕。李宗閔病故。
  •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

[编辑] 史學家的意見

中國史學界對於牛李黨爭的性質存在分歧。已故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差異。總體上認為,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牛李黨爭的焦點在於對待藩鎮態度,是主張強硬政策與妥協政策的分歧。又認為李黨主張革新,牛黨因循守舊,所以李黨是進步的,而牛黨是守舊反動的。但無論如何,不管牛黨或李黨,都必須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因為唐朝中葉以後,真正在主導朝局的主角幾乎都是掌握中央禁軍兵權的宦官,牛李黨爭雖然對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響,但與宦官相比,政治上只能是第二流的角色而已。

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所謂的「李黨」,應該指的李宗閔黨。在他看來,李德裕無黨。他的主要證據有:

  • 武宗即位後,重用李德裕,將楊嗣復、李珏兩位宰相罷免。這二人被認為是牛黨。此時李德裕並沒有乘機落井下石,而是力勸武宗對他們從輕發落。
  • 在李德裕任宰相時,有人向武宗推薦白居易擔任宰相。李德裕認為白居易年齡太大,建議武宗拒絕。但他同時又推薦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認為是牛黨的重要人物。事實上,白敏中後來確實參與了迫害李德裕的活動。

[编辑] 參見條目

[编辑] 參考書目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三聯書店,北京,1956。
  • 岑仲勉:《隋唐史》第401-403頁。
  •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
  • 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
  •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
  •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 烏廷玉:《隋唐史話》
  • 毛雙民:《論牛李黨爭》
  • 王炎平:《牛李黨爭》
  • 周建國:《論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兼評〈李德裕年譜〉》
  • 章群:《唐史》第十一章《朋黨之爭》


显示▼隐藏▲
 ·  ·
唐朝歷史事件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神都洛陽 · 武則天奪權 · 武周之治 · 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 · 渤海國興起 · 神龍革命 · 武舉制 · 東突厥複國 · 三受降城 · 七河地區 · 韋后之亂 · 重俊之變 · 唐隆之變 · 太平公主之死 · 開元之治 · 節度使 · 募兵制 · 專權 · 專任蕃將 · 怛羅斯戰役 ·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 · 五京制 · 唐與吐蕃戰爭 · 隴右十八州 · 兩稅法 · 唐蕃清水之盟 · 六次出幸 · 奉天之難 · 平涼劫盟 · 貞元之盟 · 河朔三鎮 · 宦官當權
 
永貞革新 · 元和中興 · 飛錢 · 火藥發現 · 青花 · 甘露之變 · 牛李黨爭 · 會昌滅佛 · 大中之治 · 歸義軍 · 唐詔之戰 · 唐末民變 · 龐勛之變 · 黃巢之亂 · 白馬之禍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春秋 戰國)→ 秦朝 漢朝 三國 晉朝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遼金夏 元朝(繼承自:蒙古帝國) →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牛僧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牛僧孺
政治人物
9世紀
別名 牛思黯
性別
出生 779年
隴西
逝世 848年
東都城南別墅
國籍 唐朝
政黨 牛僧孺
學歷
私塾
 
經歷
進士
監察御史、考功員外郎
御史中丞、戶部侍郎
中書侍郎
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鄂岳蘄黃觀察使
兵部尚書
汀州刺史、循州員外長史
太子少師
代表作
牛李黨爭
勳章獎章
賜金紫之服
 ·  ·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僧孺是隋代僕射(相當於宰相)牛弘的後代。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進士,歷相唐穆宗唐敬宗兩朝,元和三年(808年)應賢良方正科對策第一。元和年間,歷任監察御史、考功員外郎等職。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穆宗即位,授以庫部郎中知制誥,十一月,改御史中丞,以「天下刑獄,苦於淹滯,請立程限」,凡有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結案,「條疏奏請,按劾相繼,中外肅然」。一次,宿州刺史李直臣被判死刑,穆宗出面為李直臣說情,牛僧孺堅持不准,說:「凡人不才,止於持祿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縛奸雄,正為才多者。祿山、朱泚以才過人,濁亂天下,況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欣賞他的做法,賜以金紫之服。

長慶二年(823年),官至戶部侍郎

長慶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為中書侍郎。敬宗荒淫無道,僧孺數次上表求任外職,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鄂岳蘄黃觀察使

太和三年(829年),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召為兵部尚書。早期因與皇甫湜李宗閔兩人批評了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被貶淮南節度使,李吉甫之子李德裕遂與之相惡。

牛僧孺與李逢吉李宗閔等引為一黨,李德裕亦廣結朝士以相磨軋。以牛僧孺、李德裕分別為首的兩大派系,互相爭權。牛僧孺當權時,李系官僚被放逐邊疆;李德裕當權,牛系官僚也被驅逐到邊疆。史稱「牛李黨爭」。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後來不管牛黨或李黨都必須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

會昌二年(842年回鶻烏介可汗進犯大同、雲州等地,牛僧孺奏稱「今百僚議狀,以固守關防,伺其可擊則用兵。」李德裕卻認為「守險示弱,虜無由退,擊之為便」,武宗採納了李德裕的辦法,反擊回鶻,獲得勝利。

會昌三年(843年),昭義鎮劉稹叛亂,李德裕上奏劉稹之叛乃牛僧孺、李宗閔二人之罪,牛僧孺被貶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貶循州(今廣東惠州市東)員外長史,李宗閔同時被貶。

會昌六年(846年),唐宣宗即位,白敏中當政,李黨紛紛被斥,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被召還朝,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池台琴酒,逍遙自娛」。李德裕被貶為崖州(今海南島瓊山東南)司戶,死於貶所。牛李黨爭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

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於東都城南別墅[1]

[编辑] 子孫

[编辑] 相關條目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编辑] 注釋

  1. ^ 據《牛僧孺神道碑》,《牛僧孺墓志銘》記為十月二十七日。

[编辑] 參考書目

  • 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師贈太尉牛公神道碑》,載《文苑英華》卷八八八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可靠来源很少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李德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李德裕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 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850年1月26日)),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屬河北)人,趙郡李氏唐朝宰相、詩人,爵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導人。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

德裕出身門閥趙郡李氏,初以父蔭補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再進中書舍人御史中丞

牛黨人物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等當權,以銜恨其父吉甫,屢次擯斥德裕出外。唐敬宗朝,為李逢吉排擠,在浙西觀察使任上八年。所至革弊風、除淫祠、清寇盜,「人樂其政,優詔嘉之」[1]。時皇帝荒淫,德裕每上章言事,進忠讜言。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召為兵部侍郎裴度薦其材堪相國,而復為李宗閔排擠,出為鄭州滑州節度使。四年(830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出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五年(831年),擊潰吐蕃,收復疆土,而為牛僧孺所沮,終失維州。七年(833年)一度出任宰相。九年(835年),為李訓、鄭注等嫉恨,誣構德裕在鎮結托漳王李湊,圖為不軌。乃授太子賓客,分懷東都開成二年(837年)出為淮南節度使。

唐武宗即位,開成五年(840年)再次入相,受到武宗的信任,言聽計從。短短數年,外攘回紇[2],內平澤潞[3],威震央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會昌五年(845年),協助唐武宗滅佛運動,一次拆毀伽藍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會昌元年(841年)兼左僕射,及討澤潞功成,拜太尉、封衛國公。

武宗死後,會昌六年(846年),德裕被剛即位的唐宣宗罷相。初出為荊南節度使,俄徙東都留守,尋貶潮州司馬大中二年(848年)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流放到海南島。在位時獎掖寒門後進,及南謫,或有詩曰:「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4]。在海南積極為當地百姓傳授儒學,頗受百姓愛戴。四年後(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即850年1月26日)死於海南海口,享年六十三歲。歿後十年,唐懿宗時,「詔追復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僕射」[5]

李德裕「性孤峭,明辯有風采,善為文章。……不喜飲酒,後房無聲色娛」,自奉儉約[5]。「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扞難,功流社稷」[1]。辦事專斷,受到一些朝臣的怨恨。排斥牛僧孺、李宗閔等人,但亦曾進言力救牛黨人物楊嗣復、李珏[6]。反之,牛黨中構陷李德裕欲置之死地者,多小人而鮮君子,如「白敏中令狐綯,在會昌中德裕不以朋黨疑之,置之臺閣,顧待甚優。及德裕失勢,抵掌戟手,同謀斥逐,而崔鉉亦以會昌末罷相怨德裕」[1]

[编辑] 作品

李德裕平生好文多著述,輯會昌年間制誥之作有《會昌一品集》20卷,另有筆記小說《次柳氏舊聞》等。

在海南曾作詩數首: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一去一萬里,十來九不還。家鄉在何處,生渡鬼門關。

-出處:清袁枚:子不語第二十回[7]

[编辑] 腳註

  1. ^ 1.0 1.1 1.2 《舊唐書》李德裕傳
  2. ^ 會昌三年(843年)滅回紇。
  3. ^ 李德裕力主削弱藩鎮,會昌四年(844年)澤潞之戰,徵發成德魏博、河中等軍,助武宗討平自立為昭義節度使的劉稹
  4.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5. ^ 5.0 5.1 《新唐書》李德裕傳
  6. ^ 二人為唐文宗宰相,承文宗遺命將迎立太子李成美,武宗即位後遭貶。武宗又將賜二人死,李德裕納杜悰言力爭得免,故德裕非徒以門戶之見而打擊善類者。
  7. ^ 據傳為李德裕流放崖州途中,經儋州鬼門關所題。

[编辑] 外部連結

前任:
王涯
唐朝司空
842年843年
繼任:
李讓夷
前任:
裴度
唐朝司徒
843年844年
繼任:
白敏中
前任:
李晟
唐朝太尉
844年846年
繼任:
李紘
查看条目评分
给本文评分
给本文评分
条目评分
这是什么?
当前平均分。
可信度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保存成功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你的评分已过期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个人工具
操作

崔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搜索

崔稹,字實方,清河人。唐朝政治人物。

早年在包佶幕。娶華陽公主。官至檢校金部郎中。有子崔群

[编辑] 參考書目

  • 牛僧儒《崔相國群家廟碑》,《全唐文》卷6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