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針灸 | |
---|---|
治療法 | |
針灸 |
|
ICD-10-PCS: | 8E0H30Z |
ICD-9: | 99.91-99.92 |
MeSH | D015670 |
OPS-301 編碼: | 8-975.2 |
針灸 · 人智醫學 · 草藥學 · 順勢療法 · 自然療法 · Orthopathy · 整骨療法 · 脊骨神經醫學 |
傳統醫學 |
---|
中醫學 · 蒙醫學 · 藏醫學 · 尤那尼醫學 · 悉達醫學 · 阿育吠陀 |
美國國家輔助與替代醫學中心分類 |
Whole medical systems · Mind-body interventions · 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 · Manipulative therapy · Energy therapies |
參見 |
替代醫學 · Glossary · People |
針灸[1]是在中醫學中採用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根據中醫學理論,通過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經絡中的氣的流向[2]。現代科學從組織學和生理學上尚未發現氣、經絡或者穴位的存在[3][4][5],且部分當代針灸使用者並非依據傳統理論體系進行實踐[6][7]。
當代科學研究支持針灸可以緩解疼痛與術後噁心的效用[8][9][10]。有人質疑針灸的效用極其微弱不足以建立臨床關係,並且可能是雙盲實驗不適當的結果[11],亦或可用安慰劑效應[12][13]或發表偏倚來解釋[14][15] 。
目錄[隐藏] |
[编辑] 治療方法
針與灸是治療方法的兩個方面,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中醫學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的中醫臟腑陰陽經絡學說。和中醫的方劑治療方法相比較,針灸治療的特點是療效快[來源請求]、簡單、便宜。
中醫施針的穴位,按深度分為天、人、地三層,當針灸到達每一層時,均有「針感」,患者會感到酸、脹、麻,而施術的醫生則有粘針的感覺。進行針灸時,醫生會按不同需要,施針在不同深度,以進行合適的治療。
針灸灸療法包括針刺和灸灼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刺法也稱針治法,是運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屬製成的、形體細長而尖的針刺入人體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接受針刺才發生酸、麻、脹、重等感覺,從而產生治療疾病的作用。灸灼法也稱為灸治法,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點燃後放在(或靠近)人體體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熱熨或熏,從現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编辑] 針具
針由遠古時代的骨針、石砭開始發展到長短、大小、式樣、材料、方法各不相同的針具,如電針、磁針、水針等;灸偏向於傳統的艾灸,有艾絨灸、艾條灸等,現代醫學中採用紅外線照射也有類似作用。現代使用的針灸多是鋼針,而在古代多使用的是銀針,其功效要比鋼針好[來源請求]。
相傳伏羲氏創九針。為九種針具的總稱。出《黃帝內經》。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编辑] 歷史
中醫學 |
中醫理論 |
氣 - 陰陽 - 五行 |
臟腑 - 經絡 |
望聞問切 - 辨證論治 |
四氣五味 - 君臣佐使 |
治療方法 |
中藥 - 針灸 - 推拿 |
導引 - 氣功 |
中醫經典 |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
基礎學科 |
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診斷學 |
中藥學 - 方劑學 |
溫病學 - 針灸學 |
中醫史 - 各家學說 |
臨床學科 |
中醫內科 - 中醫外科 |
中醫婦科 - 中醫兒科 |
針灸科 - 骨傷科 |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
民間療法 |
推拿 - 刮痧 - 拔罐 |
其它 |
中醫學家列表 |
祝由十三科 - 馬醫科 |
針灸起源於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刺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癥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為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的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首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彙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雖然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但由於針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針灸逢源》等著作流傳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以來,以繼承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首創"針刺麻醉"。針灸的研究也從單一的文獻整理髮展到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系統的觀察,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進行針灸治療的機理探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針灸學雖源於中國,但早在公元6世紀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近年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針灸也隨之傳到世界各地。為了加速針灸醫學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北京、上海、南京設立了三大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以培養世界各地的針灸人才。1987年成立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針聯"),推動了針灸事業的不斷發展。
[编辑] 原理
人體中的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血」及「血液」,這些輸送物質在體內循環,使身體中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然而當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的情況時,則影響了這些物質的輸送,使「邪氣」(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此時人體就會開始出現異常病變。當針灸的針插進人體之後,會引起人體自身的反應,加強氣血循環,克服經絡的阻塞,使經絡系統恢復正常,病症因此得以治癒。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Maiken Nedergaard利用小鼠進行的試驗發現,針刺入組織後釋放了大量的腺苷,幫助抑制疼痛,此研究有助於消除對針灸的質疑。[16]
[编辑] 對針灸的質疑
對於針灸的質疑,主要是因為針灸的理論基礎源於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思維模式相距甚大。中國科學界對於針灸的研究已經有半個世紀,特別是針刺麻醉或者針刺止痛原理的研究,居於世界前列。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79年所出版的刊物中認可針灸在某些症狀中有治療作用[17]。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科學家認為針灸對戒煙、氣喘、抗類風濕關節炎、頭疼等問題沒有效用。2007年9月《內醫檔案》雜誌刊登,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邁克爾·哈克博士主持的實驗使用1162名腰痛病患分3組分別進行針灸、假針灸和常規治療對比試驗。發現腰痛情況好轉的人,針灸組有47.6%,假針灸組有44.2%,常規治療組有27.4%。針灸組和假針灸組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差別。[18][19]2009年西雅圖的一個研究小組主持的研究表明,對長期腰疼患者,針灸和假針的治療效果都比傳統方法好,但是針灸和假針的療效沒有顯著差異。[20]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發表了《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認為有對照試驗證實針灸可有效治療若干疾病、症狀或狀態,針灸對於另外一些病症的療效尚需要更多證據確認,同文又列出了療效未有足夠證據支持,但是可嘗試針灸的一些病症。[21]
根據2002年一項全國性調查的結果,全美有八百二十萬成年人曾經使用過針灸,有二百一十萬人曾在過去一年內進行過針灸。[22]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十七個研究所或中心,其中有美國國立替代與補充醫學中心(NCCAM),專門從事研究包括中醫、針灸在內的「非西方主流醫學」,其中針灸是研究的熱門之一,NCCAM對其有很多的立項。1997年NIH的一份報告指出:臨床前研究記錄了針灸在某些疾病治療方面有一些效果,但同時在一些其他研究中沒有效果。[23]
[编辑] 美國的針灸界
美國目前有大約3萬多名執照針灸師(有的州稱為針灸醫師或東方醫學醫師),5千多名應用針灸的西醫師。美國有嚴格的針灸執照考試制度,要求考試申請人在美國高教部認可的針灸或中醫學校學習針灸的相關課程1700到4000學時。[24]
[编辑] 文化遺產
2010年11月16日,在肯亞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政府承諾將致力保護作為文化遺產的針灸這個瀕臨滅絕的文化現象[25]。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註釋
- ^ 拼音:zhēn jiǔ ,注音:ㄓㄣ¯ ㄐ一ㄡˇ
- ^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rogram. Acupuncture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3–5 November 1997 [2007-07-17](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uly 2007).
- ^ Singh, S; Ernst E. The Truth about Acupuncture. Trick or treatment: The undeniable facts about alternative medicine.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39–90. ISBN 978-0-393-06661-6. ""Scientists are still unable to find a shred of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meridians or Ch'i" (p72 – UK Ed.),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are deeply flawed, as there is no evidence at all t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Ch'i or meridians" (p107 – UK Ed.)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are not a reality, but merely the product of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p387 – UK Ed.)"
- ^ Bauer, M. The Final Days of Traditional Beliefs? – Part One. Chinese Medicine Times. 2006, 1 (4): 31.
- ^ 引用錯誤:無效
<ref>
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Ahn2008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Mann, F. Reinventing acupuncture: a new concept of ancient medicine. Elsevier. 2000. ISBN 0-7506-4857-0.
- ^ de las Peñas, César Fernández; Arendt-Nielsen, Lars; Gerwin, Robert D. Tension-type and cervicogenic headach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0: 251–4. ISBN 978-0-7637-5283-5.
- ^ 引用錯誤:無效
<ref>
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pmid15266478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引用錯誤:無效
<ref>
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pmid21440191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pdq/cam/acupuncture/patient/Page2#Section_53
- ^ Madsen, M. V.; Gotzsche, P. C; Hrobjartsson, A..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ain: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with acupuncture, placebo acupuncture, and no acupuncture groups. BMJ. 2009, 338: a3115. doi:10.1136/bmj.a3115. PMID 19174438.
- ^ Ernst, E.. Acupuncture - a cri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6, 259 (2): 125–137. doi:10.1111/j.1365-2796.2005.01584.x. PMID 16420542. edit
- ^ Singh, S; Ernst E. The Truth about Acupuncture. Trick or treatment: The undeniable facts about alternative medicine.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103–106. ISBN 978-0-393-06661-6. ""These initial conclusions have generally been disappointing for acupuncturists: They provide no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real acupuncture i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placebo." (p. 104)"
- ^ 引用錯誤:無效
<ref>
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Lee2006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引用錯誤:無效
<ref>
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Tang1999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http://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5/232721.html 針灸止痛 確有此理
- ^ Bannerman RH. 1979 「針灸:世界衛生組織的看法」世界衛生組織(英文)
- ^ 哪裡來的穴位?哪裡來的經絡?快看德國最新研究報告
- ^ 德實驗發現:中醫針灸治療腰痛比物理治療更有效,廣州日報
- ^ Cherkin DC, Sherman KJ, Avins AL,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cupuncture, Simulated Acupuncture, and Usual Ca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9;169[9]:858–866.
- ^ 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第23-26頁。(非pdf版見[1])
- ^ http://nccam.nih.gov/health/acupuncture/introduction.htm
- ^ [2])
- ^ 請參看www.nccaom.org.
- ^ 潘鋒. 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科學時報. 2010-12-7 [2010-12-07].
[编辑] 相關條目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其他语言
-
Afrikaans العربية Български বাংলা Bosanski Català Česky Cymraeg Dansk Deutsch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esti فارسی Suomi Føroyskt Français Galego עברית हिन्दी Hrvatski Magyar Bahasa Indonesia Íslenska Italiano 日本語 Қазақша ಕನ್ನಡ 한국어 Kurdî Кыргызча Lietuvių Македонски മലയാളം Bahasa Melayu Nederlands norsk (bokmål) Polski پښتو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imple English Slovenčina Slovenščina Српски / srpski Svenska தமிழ் తెలుగు ไทย Tagalog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Tiếng Việt
砧骨
砧骨(Incus) or (anvil) 是砧形狀的小骨, 是聽小骨(ossicles)的一個。 人類的砧骨
- Body:砧骨體
- Short crus:短腳
- Long crus:長腳
- Lenticular process:豆狀突起
目錄[隐藏] |
[编辑] Additional images
[编辑] 外部連結
The Anatomy WizIncus
[编辑] 関連項目
[编辑] 參見
|
客观性
完整性
可读性
请重新评估本条目并重新评分。发生了一个错误。请稍后重试。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请花些时间完成简短的调查。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要创建帐户吗?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或者以后再说 谢谢!你的评分已保存。您知道您可以编辑这个页面吗?以后再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