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Danghui golden.svg

中國共產黨
政治運動

打AB團
整風運動
土地改革運動
三反五反運動
反右運動
大躍進
四清運動
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鄉運動
批林批孔運動
反擊右傾翻案風
真理標準大討論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1949–1976, 毛澤東時代
        國共內戰
        韓戰
        鎮壓反革命
        三反五反運動
        反右運動
        大躍進
            三年困難時期
        文化大革命
            林彪事件
            四人幫
            四五天安門事件
            唐山大地震
    1976–1989, 重建時期
        改革開放
        中越戰爭
        六四天安門事件
    1989–2002, 經濟崛起
        一國兩制
            香港回歸
            澳門回歸
        中國統一
    2002–現在, 今日中國
        拉薩三一四事件
        汶川大地震
        2008年北京奧運會
        烏魯木齊七五事件
        2010年上海世博會

   參見:
        憲法歷史
        中國歷史
        北京歷史
        上海歷史

領導人世代第一代(核心):毛澤東
第二代(核心):鄧小平
第三代(核心):江澤民
第四代(總書記):胡錦濤
其他中國主題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政治 - 教育
中國主題
本模板: 查看  ·  討論  ·  編輯
显示▼隐藏▲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化 長江文化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夏朝
前21世紀–前16世紀
商朝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朝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6–前221
秦朝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漢朝
前202
|
220
西漢 前202–9
新朝 9–23
玄漢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曹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東吳
229–280
晉朝
266-420
西晉 266–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420
|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朝 581–619
唐朝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宋朝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朝 1271–1368
北元 1368–1402)
明朝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清朝 1636–1912
中華民國 1912–1949遷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
1949遷台–至今
  ·    ·  
                   
反右運動

整風反右運動」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7年發起的第一場波及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性大型政治運動[1],是在「整風運動」過程中又掀起了「反右運動」,前者是中國共產黨內的整風,後者主要結果是給中共黨外、黨內大量人員確定了「右派」身份。對於反右運動,改革開放後,中共承認執行過程中有「擴大化」問題,即「反右擴大化」。政府給大批「錯劃右派」予以「糾正」,未被糾正的右派「維持原案,只摘帽子,不予改正,不予平反」。

目錄

 [隐藏

[编辑] 運動歷程

[编辑] 雙百方針和整風運動的發起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係》的講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雙百方針)。一個月以後,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知識分子作了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話,「提倡在文學藝術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中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的意見和保留自己的意見的自由。」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報》刊載了中共中央在4月27日發出的《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黨開展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號召黨外人士「鳴放」,鼓勵群眾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見,也可以給共產黨和政府提意見,幫助共產黨整風。於是各界人士,主要是知識分子們,開始向黨和政府表達不滿或建議改進。新聞界也跟進,刊出各種聲音。這段時期被稱為「大鳴大放」。此舉讓知識分子們覺得共產黨勇於自我批評,十分偉大。

[编辑] 「陽謀」論

在大鳴大放後期,共產黨對批評未能接受,例如「共產黨與民主黨派輪流坐莊」、「反對黨天下」等論調。6月8日的《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這是為什麼?》,提示人們「少數的右派分子在『幫助共產黨整風』的名義之下,企圖乘機把共產黨和工人階級打翻,把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打翻」,但是社論在最後還指出「共產黨仍然要整風,仍然要傾聽黨外人士的一切善意批評」。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6月12日,毛澤東將《事情正在起變化》印發黨內同志閱讀。6月14日,《人民日報》又發表另一篇社論(據說是毛澤東親筆寫的)《文匯報一個時期的資產階級方向》,點名批評《文匯報》和《光明日報》,提出「讓大家鳴放,有人說是陰謀,我們說,這是陽謀。因為事先告訴了敵人:牛鬼蛇神只有讓它們出籠,才好殲滅他們,毒草只有讓它們出土,才便於鋤掉。」《光明日報》社長章伯鈞、總編輯儲安平,《文匯報》的羅隆基浦熙修都被批判。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引蛇出洞」、「陽謀」論只是後來的託詞。李志綏說:「毛這步棋估計錯了。最後毛幾乎一天到晚睡在床上,精神抑鬱,患了感冒,把我叫回來。睡眠更加不規律。毛感覺上了民主黨派的『當』,自信心受到極大挫折,因此毛準備狠狠『整』民主人士。」[2]

在知識分子中找出「右派」的反右運動從此開始。

[编辑] 右派的標準

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發文「中共中央關於《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的通知」,其中「右派分子」的標準,包括:

  1. 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城市和農村中的社會主義革命,反對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於社會經濟的基本政策(如工業化、統購統銷等);否定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堅持資本主義立場,宣揚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剝削。
  2. 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民主集中制。攻擊反帝國主義的鬥爭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擊肅清反革命分子的鬥爭;否定「五大運動」的成就;反對對資產階級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改造;攻擊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幹部政策;要求用資產階級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會主義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
  3. 反對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反對共產黨對於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的領導;以反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為目的而惡意地攻擊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員、污衊工農幹部和革命積極分子、污衊共產黨的革命活動和組織原則。
  4. 以反對社會主義和反對共產黨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團結。煽動群眾反對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煽動工人和農民的分裂;煽動各民族之間的分裂;污衊社會主義陣營,煽動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人民之間的分裂。
  5. 組織和積極參加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的小集團;蓄謀推翻某一部門或者某一基層單位的共產黨的領導;煽動反對共產黨、反對人民政府的騷亂。
  6. 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關係,通情報,向他們報告革命組織的機密。

另有「極右分子」的標準:

  1. 右派活動中的野心家、為首分子、主謀分子和骨幹分子。
  2. 提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意見,並積極鼓吹這種意見的分子。
  3. 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活動特別惡劣、特別堅決的分子。
  4. 在歷史上一貫反共反人民,在這次右派進攻中又積極進行反動活動的分子。

簡言之,反對共產黨及其政策是右派,其中領導人物為極右分子。

[编辑] 反右的擴大化

與其它後來被中國共產黨自己否定的政治運動相比較,反右運動本身並未被中共視為錯誤。

但中共承認執行過程中有「擴大化」問題,即「反右擴大化」:在具體執行中,尤其是在運動的後期,很多單位將標準簡單化,為下級單位指定右派分子的百分比,造成許多人被冤枉。

據1978年平反右派過程中的統計,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和1958年的「反右補課」中,全中國抓出五十五萬名「右派」(分微右,中右與極右)。

[编辑] 趨於平靜

在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之後,正在反右運動中的中共領導人們認為在經濟計劃上也要克服「右傾」,即要相信群眾的力量,用比資本主義更快的速度建設社會主義。1958年中共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加上同年在農村迅速開始的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合稱「三面紅旗」。全國的中心任務從反右轉移到了大躍進,反右運動逐漸停止。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元帥因為批評大躍進運動而受到批判,引發主要限於清洗軍隊中彭支持者的反右傾運動

[编辑] 後續

[编辑] 對右派的處理

和鳳鳴的回憶錄:《經歷─我的1957年》

1957年的青島會議期間,毛澤東提出了處理右派的原則:一是「給他們一點事做,也不剝奪他們的公民權」;一是「要搞個勞動教養條例,除了少數知名人士外,把一些右派都搞去勞動教養」。[3]鄧小平在7月23日書記處會議上提出,關於右派問題,「組織處理不忙,人大、政協、黨團都不忙處理,等人大改選再說」,「但要積極做準備工作,統戰、宣傳、組織部趕快研究,12月必須拿出方案。政協、人大,包括省市,11月拿出方案,統戰部負責」[4]。7月2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並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核批准[5]。8月4日《人民日報》公布了這個決定,同時發表社論解釋:

對於這些壞分子,一般地用說服教育的辦法是無效的;採取簡單的懲罰措施也不行;在機關、團體、企業內部也決不能繼續留用;讓他們另行就業又沒人願意收留他們。因此,對於這些人,就需要有一個既能改造他們,又能保障其生活出路的妥善辦法。根據人民政府長期的研究和考慮,把他們收容起來,實行勞動教養,就是最適當的也是最好的辦法。[6]

1958年,中共中央對劃定的右派分子按照罪行的輕重作出六種處理,由重到輕依次為勞動教養、監督勞動、留用察看、撤職、降職降級、免於行政處分。被處以前兩類處罰的右派分子被迫離開原來的工作,到邊疆、農村、監獄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由於超負荷的勞動和不久之後到來的全國性的饑荒,這些被發配的右派分子大量死亡。留在城市的右派分子則被處罰從事沒人願意做的體力勞動,如清掃廁所等,或者在被歧視的情況下繼續原來的工作。個別人由於不堪侮辱自盡。一般來講,受到中央點名的,在國際國內有一定影響並在中央政府擔任領導職務的大右派,如章伯鈞羅隆基等人受到衝擊較小,大多是降低待遇,撤銷行政職務等,而來自基層單位默默無聞的眾多右派分子,很多都經歷了比較悲慘的命運,一些人因此客死他鄉。從1958年起,一些右派們逐漸被取消此身份,叫做「摘帽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右派」和「摘帽右派」被再次衝擊。在經歷過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整治運動後,加上時間因素,二十年後活到1978年右派平反的僅有十萬餘人。

[编辑] 右派的平反

1977年胡耀邦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副校長,主持黨校工作,並開始著手進行冤假錯案的平反工作。胡耀邦組織中央黨校的教師編寫了《把「四人幫」顛倒了的幹部路線是非糾正過來》作為社論在1977年10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以整版的篇幅刊登;1977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毛主席的幹部政策必須落實》,這兩篇文章在全中國取得了空前的反響,宣告了平反冤假錯案的開始。1977年12月15日胡耀邦調任中組部部長。1978年春,統戰部、公安部中組部中宣部民政部在山東煙台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反右運動遺留問題的處理。在煙台會議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保守派認為對於在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的群眾和幹部,只要摘掉右派帽子,妥善安置不再歧視就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平反關於右派的冤假錯案;但是胡耀邦等同志認為,必須對反右中的冤假錯案予以徹底的完全的平反。最終保守派的意見佔據了上風,1978年4月8日中共中央批覆了統戰部上報的《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請示報告》,將其作為1978年的第11號文件轉發全黨。這份文件指出「1957年反右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擴大化了」,對於錯劃的右派要落實政策妥善安置,在提職、提級、調資、獎勵、授予職稱等問題上與其他職工一樣對待,但是報告沒有提到對錯劃右派的平反。

煙台會議後,胡耀邦繼續推動對右派的全面平反,1978年5月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展開,保守派的勢力受到壓制。在這樣的背景下,五大部在北京召開了關於右派問題的第二次會議,會議上的交鋒仍然激烈,但是主張完全平反右派問題的主張最終得到支持,1978年9月17日中共中央轉發《貫徹中央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決定的實施方案》。相比於5個月前的請示報告,實施方案對落實右派安置政策作出了明確和細化的規定,最重要的是,實施方案指出:「凡不應劃右派而被錯划了的,應實事求是地予以改正。」「經批准予以改正的人,恢復政治名譽,由改正單位負責分配適當的工作,恢復原來的工資待遇。」「原是共產黨員,沒有發現新的重大問題的人,應予恢復黨籍;原是共青團員的,應予撤銷開除團籍處分。」

1980年5月8日,平反右派的工作告一段落,曾經被劃為右派的55萬人幾乎全部平反,但是仍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只摘帽子,維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中央認定的5名右派分子章伯鈞羅隆基彭文應儲安平陳仁炳以及由各地方認定的90餘名右派分子,總計不足百人。

中國共產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給反右運動定性為:「這一年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發動群眾向黨提出批評建議,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正常步驟。在整風過程中,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鼓吹所謂『大鳴大放』,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放肆地發動進攻,妄圖取代共產黨的領導,對這種進攻進行堅決的反擊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鬥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把一批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黨內幹部錯劃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後果。」(《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當年支持和主持反右的鄧小平在80年代對反右運動也持這一看法[7]。被平反的右派中很多人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或得到升遷,如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

[编辑] 至今未被改正的「右派」

根據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公安部民政部《貫徹中央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決定的實施方案》:「對右派分子一般不搞甄別平反,對確實劃錯了的,要實事求是地予以改正。」未獲改正的右派包括中央指名的5人(章伯鈞羅隆基彭文應儲安平陳仁炳)以及地方各省市指名的若干人,共計96人。[8]

[编辑] 右派人數

根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複查統計,全國共劃分右派份子552877人。複查核實改正錯劃(並未平反真正「右派」)右派533222人,佔總人數97%。但學界對此人數統計認識並未統一。至1986年,約剩下5000餘名右派。消息人士稱,至90年代中期,只剩下不到1000名「右派」。其中中央級「右派」只剩五人。

[编辑] 影響

反右運動對後來中國的影響極其重大。它標誌著從抗美援朝結束之後幾年內中國快速而和諧的發展的結束,中共八大提出的「大規模的階級鬥爭告一段落,今後工作以社會主義建設為主」的政策中止,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性從此壓過了經濟的發展。

知識分子再也不敢批評共產黨及其政府,政治鬥爭從共產黨對黨外勢力轉變為共產黨內部不同路線的鬥爭。

經過反右運動後,中共的政策重新回到以政治挂帥,強調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路線上來,中國共產黨人對「右」唯恐避之不及,「緊跟」毛澤東的指示,政治路線從此嚴重左傾。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這些變化為之後的「大躍進」、「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埋下伏筆。

在各個民主黨派方面,經歷過從「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到「引蛇出洞」的驟然轉變,各黨派參政議政不復1950年代初期的熱情,在政治生活中不敢發聲,造成這些政黨一步一步愈發邊緣化。

反右運動為接下來的大躍進運動中將要實行的各種政策轉變有效地消除了可能面對的來自中共黨內或者農業專家的反對的聲音。而大躍進運動則是三年困難時期的直接原因。

[编辑] 參考文獻

  1. ^ www.canyu.org/n24779c11.aspx 張成覺五七反右面面觀
  2. ^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七年之十九
  3. ^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卷五·青島會議發言(記錄稿). 人民出版社. 1957-7-17:  456 [2011-2-6] (簡體中文). 
  4. ^ 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第38次會議)記錄稿. 1957-7-23 [2011-2-6] (簡體中文). 
  5. ^ . 人民日報. 1957-7-27 [2011-2-6] (中文). 
  6. ^ . 人民日報. 1957-8-4 [2011-2-6] (中文). 
  7. ^ 鄧小平的結論是:「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鬥爭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擴大化了。」(引自《鄧小平一九七一──一九八二》,207-208頁)
  8. ^ 郭道暉,《毛澤東發動整風的初衷》,《炎黃春秋》2009年第2期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显示▼隐藏▲
  ·    ·  
中國共產黨文革前主要事件中國共產黨 · 中國共產黨中央會議列表 ·文化大革命 1919年
-1929年 1930年
-1939年 1940年
-1949年 1950年
-1959年 1960年
-1966年
 
 
 
 
 
 
显示▼隐藏▲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事件 建國
1949年 - 1978年) 改革開放
1978年 - 2000年) 2000年以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鎮壓反革命 · 韓戰 · 土地改革運動 · 大膽島戰役 · 解放西藏 · 三反五反運動 · 掃盲運動 · 南日島戰役 · 朝鮮停戰協定 · 九三砲戰 · 萬隆會議 · 一江山戰役 · 中蘇交惡 · 金門炮戰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推廣簡化字 · 反右鬥爭 · 大躍進 · 廬山會議 (1959年) · 三年自然災害 · 中印邊境戰爭 · 四個現代化 · 東引海戰 · 文化大革命 · 珍寶島事件 · 九一三事件 · 加入聯合國 · 《中美聯合公報》 ·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 三個世界 · 西沙之戰 · 批林批孔運動 · 海城大地震 · 周恩來逝世(1976年1月8日) · 四五運動 · 唐山大地震 · 毛澤東逝世(1976年9月9日) · 懷仁堂事變(文革結束) · 恢復高考 · 北京之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 · 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 · 平反文革中央文件,1980年6月) · 首批經濟特區成立(1980年8月26日) · 華國鋒下臺(1980年9月10日) ·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否定文革) · 清除精神污染 · 中英聯合聲明》 · 裁軍一百萬(1985年) · 赤瓜礁海戰 · 中蘇關係解凍(1988年12月1日) · 六四事件 · 江澤民上臺(1989年6月24日) · 1991年華東水災 · 高校擴招 · 鄧小平南巡 · 千島湖事件 · 三峽工程開工(1994年12月14日) ·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香港主權移交 · 朱鎔基打貪 · 1998年中國水災 · 五八事件 · 澳門主權移交
 
集體事件猛增(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1世紀的重大群體性事件) · 中美撞機事件 · 金盾工程批准(2001年4月25日) ·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01年6月15日) ·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12月11日) · 胡錦濤上臺(2002年11月15日) · SARS爆發(2002年11月16日) · 香港回歸日五十萬人遊行2003年) ·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 · 2008年中國雪災 · 西藏騷亂 · 2008年新疆反政府示威 · 汶川大地震 · 北京奧運 · 烏魯木齊七·五騷亂 · 上海世博 · 中日船隻釣魚島相撞事件 · 2011年內蒙古抗議示威事件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 → 東周(春秋戰國)→ 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
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繼承自:蒙古帝國) → 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文程(何育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