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 (2006-2009)
- 前言(名詞解釋-中正紀念公園與中正紀念堂)
臺北市中正區中正紀念公園的西、北、東、南邊分別是中山南路、信義路一段、杭州南路二段、愛國東路,公園內有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等三大建築。
因為中正紀念公園的圍牆與中正紀念堂都是藍瓦白牆,所以很容易使人將兩者當成是一個整體,又因為很少有人使用中正紀念公園這個名詞,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中正紀念堂這個名詞不僅是代表中正紀念堂這座建築,也擴大範圍進而代表整個中正紀念公園。
表0_小檔案
項次 | 名稱 | 小檔案 |
1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
2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通稱國家兩廳院) |
|
- 說明
表1_本文的附屬文章、相簿
項次 | 文章 | 相簿 | 拍攝日期 | 門額 | 匾額 | 說明 |
1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1-中正紀念公園 (2006-04-01)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1-中正紀念公園 (2006-04-01) |
|
大中至正 | 中正紀念堂 | - |
2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2-臺灣民主公園 (2007-12-04)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2-臺灣民主公園 (2007-12-04) |
|
大中至正 | 中正紀念堂 |
|
3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3-臺灣民主公園 (2008)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3-臺灣民主公園 (2008) |
|
自由廣場 | 臺灣民主紀念館 |
|
4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4-中正紀念堂 (2008-08-26)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4-中正紀念堂 (2008-08-26) |
|
自由廣場 | 臺灣民主紀念館 |
|
5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5-中正紀念堂 (2009-08-14) | 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拆匾5-中正紀念堂 (2009-08-14) |
|
自由廣場 | 中正紀念堂 |
|
2009-01-24,恢復禮兵交接。
-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3.0 Taiwan" License.
兩岸三地人士表述拆匾觀點
【台灣採訪】
文 ◎ 楊月暖、林珊如
台大政治系教授明居正:宜以寬恕為原則,建立共識,推進民主
回顧蔣中正的一生,可說是有功亦有過,應給予全面的、完整的評價,否則即使部份人高興,卻導致另一部份人不愉快,反又製造了問題。民主化轉型過程中,宜以寬恕為原則,而非報復,否則會製造新的動盪。
大部份人認為拆匾是選舉招數,因為時機、做法都有待商榷。民進黨即便因此當選,贏來一個分裂的社會,有一半人反對,又將如何統治?過去四年的歷程,不就說明這個問題嗎?
台灣內部出現激烈矛盾為中共所樂見,它希望台灣民主政治失敗。老蔣一生反共,事實上國民黨和民進黨基本上也都是反共的,為何不在此基礎上,建立共識,推進民主呢?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更名拆匾額過程不符合民主
中正紀念堂改名「自由廣場」,並不表示人民就有真正的自由,問題在於它的過程。執政黨拆除「大中至正」匾額,並沒有通過一個民主討論決定的方式來進行,而是以強制的手段來達到其拆除的目的,這是完全違反民主精神的。即使將來如果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以強制的手段再把匾額掛回去,這也是不符合民主過程的。
一個成熟的民主政治需要經過溝通、合理的討論程序及投票來決定任何事務。台灣光有一個民主制度是不夠的,必須要去實行,必須要去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才算是真正的民主國家。
《商業週刊》發行人金惟純:中正紀念堂為重要觀光資產
中正紀念堂是一個地標,它是一個資產。它跟對蔣介石的評價無關,因為不管大家怎麼評價蔣先生,他都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也因此,中正紀念堂也是台灣的一個重要的資源及觀光資產。
很多事情可以從務實的角度去看,不一定要從對個人的評價上去追究這件事情。即使從某個角度上看也許他也有過,但是從某些角度上來看,他也有功。從觀光資產的角度上來看,中正紀念堂有其存在的價值。
政論家淩峰:希望顯示由獨裁政權轉型為民主社會
蔣對台灣人民發動的二二八事件及逮捕了不該逮捕的人,其實也欠了台灣人民一筆血債。對這麼樣一個有爭議的人,來蓋一座紀念堂紀念他,是不合適的。中正紀念堂更名拆匾額,反映部份台灣人民希望顯示台灣已由獨裁政權轉型為民主社會。台灣不大的國土內就有
【香港採訪】
文 ◎ 吳雪兒
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抹殺了歷史是不行的
中正紀念堂不是說它本來是甚麼樣,要改回去原來面貌,假如說這涉及到迫害,也應該保留,讓人紀念這件事,否則是抹殺了歷史,是不行的。
MTV製作人/Rebuildhk.com網站網主Freeman:歷史意義比政治意義強烈
中正紀念堂不是個有很大的政治意義的地方,它的歷史意義比政治意義強烈。如果說有政治教訓,那就不單只是改名字那麼簡單,要重新檢視整個紀念堂。就如皇后碼頭,港人的歷史回憶不是懷念其曾為殖民地,如果連這幾百尺的地方都容不下其歷史上的本名,會讓人覺得港府很政治化。
香港中西區區議員戴卓賢:不欣賞蔣的話可以留下來作負面教材
港人是很實際的,會質疑是否改了牌匾,整件事情就會改觀過來?二二八事件就可以歸正?很多事情是需要潛移默化的。
再從旅遊的角度來看,這個名字一改可能就牽動到很多旅遊書都要改!又如果連儀像隊都撤走,愛看其表演的遊客自然就不去。如果大家不欣賞蔣的話,可以留下來作負面教材,就像留下被火燒的圓明園一樣。
另外,正值選舉在即,做這件事給人感覺在做秀,對陳水扁不利。
民主黨中常委林子健:中正紀念堂最大的意義是歷史的見證
中正紀念堂要拆去「大中至正」四個字並沒有必要,這是執政黨靠近選舉期間,再挑起另一個議題。
無論蔣介石所做的事如何,不能罔顧「大中至正」這四個字的歷史意義,中正紀念堂最大的意義是在於它是一個歷史的見證。如果要重視民主,可以在中正紀念堂範圍立個碑,紀念台灣的民主爭取。
中國人權論壇召集人甄燊港:如果沒有蔣介石,可能台灣已經淪陷
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很可能台灣已經淪陷,被共產黨統治。我覺得,稍為有良知都不應去蔣化。我六十年代在台灣讀大學,也反國民黨,反威權政府,主張民主自由,但我們終究是經歷過這一段歷史,不應該抹殺它。
【大陸採訪】
文 ◎ 馮長樂
六四天網負責人黃琦:有助於建立新的中國近代史解釋體系
中正紀念堂是臺北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物。要把一個紀念性的建築物變成了民主的聖地,我們不去討論這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後退的問題。這將有助於建立一套新的中國近代史解釋體系。
對這次中正紀念堂的改名風波,我們應更科學地、全面地、準確地評價,我們不需要去聯想攸關一個歷史人物一生的功過,這樣更能起到推進和發展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指標。
相信台灣朝野各方將以台灣人民意願為出發點,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理應從一個民族興亡的視野出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家族榮辱看天下興亡的心態去面對。
貴州民主人士陳西:感謝台灣人做出表率作用
台灣的「中正紀念堂」更名,標誌著中華民族的覺醒。即公民意識的覺醒,奴僕意識的拋棄;一個獨立人格的人的覺醒,百姓意識的拋棄。「中正紀念堂」的今天,也就是大陸「毛澤東紀念堂」的明天,大陸民眾感謝台灣人為他們做出了表率作用。
大陸的專制崇拜、權威崇拜、英雄崇拜、個人崇拜,該丟進歷史的博物館了!大陸人也該走進民主國度,走進自由的廣場了。專制崇拜是奴役;權威崇拜是剝奪;英雄崇拜是流血流淚;個人崇拜是災難、是瘋狂。
回到都尊重每一個人的底線上來吧!回到熱愛自由而非權力的理性認識上來吧!警惕權力的危害!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郭泉: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
台灣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決定開放黨禁、解除報禁的順應民意、還權於民的原中國國民黨領導人也是偉大的政治家。因為,他們在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中,終於認識到了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任何一個政黨都必須是來自於人民、服務於人民的,否則,這個政黨就喪失了存在的人民基礎,而蛻變成一個赤裸裸的欺詐人民、剝削人民的人民公敵!台灣人民萬歲!台灣民主萬歲!◇
林炳生回忆吴仪批永和:即便亏了也要遵守规则
2012年4月18日17:29 商界评论 我要参与(28)
2007年夏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领衔一项食品安全整治行动,突袭长三角。
吴仪不按常理出牌,绕开既定安排,径直步入上海松江一家“永和豆浆”。“油料重复使用,整体卫生状况奇差。”她勃然大怒,上海相关领导受到了严厉批评。
旋即,“吴仪批台商店家卫生差”的新闻被海内外媒体竞相报道。
永和豆浆遭遇了史上最严重一次危机。董事长林炳生以及他的胞弟林建雄紧张了。回过神来,兄弟俩感到不对劲:永和豆浆?上海松江?上海松江哪来的永和豆浆?
确实是家“山寨店”。为此,感觉“有点委屈”的林炳生连夜写信,辗转送至副总理。
仅仅两天,松江5那家山寨店被责令停业了。这件事给了林炳生两个感受:1.自己进入大陆多年,打假官司弄了近百场,为何没有一次产生类似能量?2.“松江事件”有惊无险,但创业三十年自己又真刀真枪地趟过多少关口?那些关口,一步走错,满盘皆败。
值得玩味的是,“松江事件”之后没多久,吴仪又赴山东省邹平市视察食品卫生,她去了一家正宗的永和豆浆门店,给予了肯定和赞许。
——岁月如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1958年林炳生出生于台湾金门。6岁时全家迁往马祖,16岁又去了基隆,25岁,他命运的扳机被一粒黄豆扣动,接下来的30年岁月风起云涌:你可以将永和豆浆视为中式快餐行业的魔笛手,也可以把林炳生称作豆浆世界里的堂吉诃德。
总之,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林炳生今年已经54岁了。54的岁林炳生将一杯豆浆做到20亿元人民币的终端销售额。只是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人而言,鲜有媒体解读的永和豆浆的故事,更像一个深深浅浅的谜。
这个故事从亚洲四小龙时期的台湾,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它是岛内第二代台商群体拼斗的剪影,也是80255家(截止于2010年10月)来大陆打拼台资企业的共似体征……
苦生意
“金马奖”
1958年,林炳生出生在台湾金门,父亲依靠给当地驻军做服装养活全家。林炳生6岁那年,全家随军迁往马祖岛。马祖岛29平方公里,南竿、北竿、东莒、西莒四个乡,即便到了2006年,岛上人口加在一块也不过一万人。
彼时正值台湾戒严时期,马祖又是驻军前哨,美国面粉、孤独和阿兵哥成为林炳生童年记忆中的三个关键词。岛上每晚9点宵禁,禁止灯光,父亲加班干活也得用旧布匹挡住窗户。林的父母一共生育了十个孩子,十张小嘴嗷嗷待哺,直至拉扯成人——这在马祖岛上本身就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一个细节似乎可以还原奇迹背后的辛酸,那就是林炳生的“内裤”。物质匮乏、母亲的巧手,让林炳生穿上了由美国面粉口袋缝制的内裤。显然是为了好看,内裤前后两面保留了面粉袋上原先的图案。于是内裤裹住屁股,后面是“中美合作”四个大字,正面则更显夸张:“净重五十斤”。
林炳生在马祖岛读完了小学和中学,随后前往基隆就读海事学院。读海事学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家里买了一条二手船,跑船运需要海员啊。但林炳生最终没能做成海员,因为船沉了。这是后话。
就像若干年后他命运的扳机被一颗黄豆扣动,此处影响林炳生人生走向的,是那段义务兵役。
台湾青年服兵役最怕去金门和马祖。一是小岛孤独,二是“金马”地处前线相对危险。阿兵哥们白天开炮演习,晚上稍闲一点就搞“急行军”,要是再闲一点,教官们又想出了新的演习科目“修厕所”——当时金门有几百个连,每个连被要求上山打石头修2~3个厕所。石头打得好兴许称得上艺术活,问题在于金门岛上的石头是花岗岩啊……
基于上述情况,每年新兵抽签,但凡有人抽中这“金马奖”,其他阿兵哥都会致以热烈掌声。掌声是由衷的,因为其实是在庆贺自己逃过一劫。当然,林炳生并不害怕中奖,因为他从小就伴随“金马奖”一起成长。诸如岛上“单打双不打”的开炮习惯,对他而言,就像今天的“单双号限行”一样习以为常。
只是林炳生最终并未中奖,他被特种部队选中,先后去了空降特战部队和两栖作战部队。在空降部队中他训练的科目是“铁汉伞”:千米高空一跃而下,顺风逆风全凭自己拉绳调整。“跳下来摔断腿的,啪地一声从屋顶直接砸到锅里的,都有。”
两年兵役对于一个男人的成长作用明显。抛开隐性的内心历练,当初一些“变态”的练习竟也在不久的将来派上用场。这是林炳生没有想到的。比如特种部队的第一课——练习摔倒。摔倒?也就是从楼顶上滚下来。
一个可以看作笑话的佐证是,有一年林炳生骑机车回家探亲,路口一辆大货车飞速而来。林果断跳车,机车被压扁,他却前滚后滚侧滚翻滚,最后竟然像青蛙一样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