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峱”字的基本信息:
|
|
náo |
|
ㄋㄠˊ |
山,部外笔画:7,总笔画:10
3535211252
|
|
CJK 统一汉字
U+5CF1
QTNM
KHNGU
QMEL
47272
基本字义
● 峱
náo ㄋㄠˊ
1. 古山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境:“子之还兮,遭我乎~之间兮。”
2. 古书上说的一种犬。
汉 典
方言集汇
◎ 粤语:naa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au2 [台湾四县腔] nau2 no2 [海陆丰腔] nau2 no2
◎ 潮州话:nao5(nâu)
English
name of a mountain
汉 典
详细字义
◎ 峱
嶩 náo
〈名〉
齐国境内的山名 [Nao mountain]。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诗·齐风·还》
汉 典
【生僻字转图片】
【寅集中】【山字部】峱 ·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7
汉 典
《廣韻》《集韻》《正韻》𠀤奴刀切,音鐃。山在齊地。《詩·齊風》遭我乎峱之閒兮。《前漢·地理志》作嶩。《師古註》作巎峱。
汉 典
【生僻字转图片】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九】【山部】峱
汉 典
山,在齊地。从山狃聲。《詩》曰:“遭我于峱之間兮。”奴刀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峱山也。舊奪峱字,也字。今補。三字句。在齊地。上文五嶽不言在者,人所共知。不待言也。齊風還曰。遭我乎峱之閒兮。傳曰。峱,峱山也。地理志引作嶩。師古云。亦作巙。音皆乃高反。从山。狃聲。奴刀切。古音在三部。詩曰。遭我于峱之閒兮。今詩于作乎。漢書作虖。
汉 典
字源演变:
楷体
字形对比:
峱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山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五笔86:QTNM 五笔98:QTNM 仓颉:KHNGU
笔顺编号:3535211252 四角号码:4727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F1
基本字义
1.
古山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淄博市境:“子之还兮,遭我乎~之间兮。”
详细字义
〈名〉
1.
齐国境内的山名 [Nao mountain]。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诗·齐风·还》
隐藏更多释义
HttpCN提供
以下结果由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犭山 汉字部件分解:犭山
峱
拼音:náo 部首:山,部外笔画:7,总笔画:10 五笔86&98:QTNM 仓颉:KHNGU 笔顺编号:3535211252 四角号码:4727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F1 基本字义 -------------------------------------------------------------------------------- ● 峱 náoㄋㄠˊ ◎ 古山名,在今中国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境内,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相临:“子之还兮,遭我乎~之间兮。” ◎ 古书上说的一种形如貔貅的祥瑞之兽。 English -------------------------------------------------------------------------------- ◎ name of a mountain 峱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祥瑞文化,也是古青州乃至全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今日的峱山坐落于青州市邵庄镇境内,最早记载于《诗经》,古代齐桓公峱山纳贤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历史上的峱山,为齐桓公游野之所,桓公以峱出现作为瑞兆,当作上天对自己善政的肯定,乃"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成就霸业。由此,被许多专家、学者定义为"祥瑞文化"。"峱"被异化为龙、狮、虎、飞鸟等,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却寄寓了华夏子孙5000多年的美好憧憬。
齐桓公峱山遇贤
青州城西四十里,耸立着一座山,名叫峱山。这里既无奇峰危石,又无翠谷幽洞,一切都是那样平淡无奇。可是在春秋时期,这里却是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是个人人向往的好地方。据说,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却说齐桓公,很懂得人才的重要,他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卫国有一个人叫宁戚,满肚子学问,很有本事,可就是因为家贫如洗,没有人看得起他,只好靠给人赶车为生。宁戚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很想应召而出,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就赶着牛车到齐国境内来探听虚实。齐桓公得着信儿,赶紧派相国管仲出迎,并一再嘱咐说无论如何都不能慢待了自己找上门来的人才。管仲有点儿为难:宁戚是个什么长相从来没见过,他到齐国来投奔何处也不知道,大街上人海茫茫,要到哪里去找呢?又一想,能为国家找有用的人才,跑点儿腿也是值得的!于是他换上便服,独自一人走出城门去,到处查访。一天,他来到峱山脚下,见一人悠然自得地倚在车辕上喂牛。这人头戴破斗笠,赤着双脚,身上的粗布短衫只搭到大腿,浑身上下都是穷人打扮。管仲走上前去一打量,发现此人虽然衣着不济,但是眉宇间透着一股浩然正气,知道必有来历,就主动上前搭话。那人坦然一笑,并不多嘴,只是没头没尾地回答了“浩浩乎”三个字。管仲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又不便多问,只好无可奈何地一笑,暂时回府了。他心中有事啊,直到吃中午饭的时候,还是一个劲地皱着眉头琢磨。陪他吃饭的是他的一个妾,名字叫婧,婧问他有什么心事,管仲摆摆手说:“有心事跟你说有什么用啊?那不是你们这等人所能解决的!”谁知道婧却不以为然,她莞尔一笑,说:“相国大人可别小看年轻人和卑贱的人哪!”接着又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好些个年轻、卑贱而大有作为的人当例子,然后说:“从这些历史事实来看,卑贱者不一定愚蠢,年轻人不一定无知。”一席话说得管仲连连点头,他把峱山前遇到赶车人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要婧帮着他琢磨琢磨“浩浩乎”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婧抿嘴一笑,不加思索地说:“人家已经告诉你了,大人还不知道呢,古时候有一首《白水》诗不是说嘛:‘浩浩者水,倏倏者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这人是求官来了,他问大人如何使用它呢!”管仲一听,心中豁然开朗,用手一拍桌子,说:“妙啊,妙啊,此人莫非就是宁戚?”想到这里,他饭也顾不得吃了,赶紧向齐桓公禀报。齐桓公也不怠慢,立即命令左右套车,同管仲一起来到了峱山脚下。那人见桓公的车来到跟前,既不回避,也不搭话,只顾自己悠闲地敲着牛角唱到: “南山粲粲,白石烂烂,中有鲤鱼,长尺有半。生不逢尧舜禅,短褐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是个明白人,他当然听得出这《饭牛歌》话中带刺儿,不免动起气来。尽管已经断定站在面前的可能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宁戚,但还是命令左右将宁戚推到车前,板着面孔问他的姓名、居处。宁戚的回答证实了他的判断,齐桓公心中暗喜。但是他仍然不动声色,反而用更严厉的口气说:“你这个赶车的好大的胆子,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讥讽时政,该当何罪!”宁戚并不害怕,用十分平静的口气说:“小人何敢讥讽时政?只不过以实论实罢了。”桓公用手拍着车辕说:“还敢强嘴!当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诸侯宾服于下,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不是讥讽又是什么?”宁戚淡淡一笑,说自己的《饭牛歌》“凿凿有据”,接着就深刻分析了时局形势以及齐桓公施政的利弊。他说理精辟,论据有力。但齐桓公毕竟是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初次见面的赶车人当众揭了疮疤,未免有点儿下不来台。他脸上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一时间不知道说啥好了,处境很尴尬。管仲等人都急得手心里出了汗,很怕齐桓公一怒之下作出愚蠢的事来。一个名叫隰(xi)朋的大夫趋前一步,低声对齐桓公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车夫也!”齐桓公平心静气地一想,觉得有理:是啊,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嘛!直言相谏虽说有点儿叫人难堪,可那是治病的良药;阿谀奉承听来固然舒服,可那是致人于死地的砒霜,有啥说啥,正是宁戚的可贵之处,这才是难得的良臣呢!于是,他命令左右把宁戚扶到车上,带回宫里,拜为上卿。 后来,宁戚在帮助齐桓公治理邦国中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古文
宁戚,仁途屡遭磨难,能由一个放牛青年走向参与国政的高位,得益于自作的《
宁戚歌》: 南山灿、
白石烂, 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褐单衣至轩。 从昏饮牛至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著名的《宁戚歌》真实地表现出了怀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复杂心态。宁戚放牛的史实,至今在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宁戚大夫贩牛处”的石碑的佐证。据《
东周列国志》载,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齐王国攻打宋国,齐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军队 宁戚半身像 出发。一天,军队到峱山(山东临淄附近),管仲见一放牛青年冲他疾击牛角高歌,气质非凡,即派侍从把他招来,管仲问其姓名,答曰:“卫国百姓,姓宁名戚”。管仲叩其所学,宁戚对答如流。管仲叹道:“豪杰辱于泯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我国国君大部队在后,不过几日到此,我写封信你去拜见国君,必当重用。”数日后,齐桓公大军到此,宁戚又唱起《宁戚歌》。齐桓公闻听此歌甚感惊奇,派人将宁戚叫至跟前,问其姓名后,桓公说:“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你是放牛的为何要讽刺朝政?”宁戚据理争辩,有些言辞冒犯齐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斩首。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为第三个!”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宁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这时,宁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亲笔信,桓公阅后说 :“既有管仲的书信,为何不早呈上?”宁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气加臣,臣宁死也不自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即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宁戚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后又长期任大习田(农官)。他管理农事,奖励恳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著有《相牛经》一卷。他仕途四十余年,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要作用。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3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留言列表